卡仕达 功放ic 新入手超牛大屏导航,但为啥声音却那么烂?

小编 2024-11-26 产品展示 23 0

新入手超牛大屏导航,但为啥声音却那么烂?

与几年前相比,现在后加车载导航的售价已经非常白菜,在网络上我们能找到许多超大屏幕价格却只要一千多的机器,可许多朋友却有这样的疑惑,导航和屏幕是挺给力,但为啥音响效果却变差了?

咨询人: 罗先生

问题: 之前在网上买了套大屏导航,连倒车视像一共1100元,但安装在标致408上明显感觉音质差了很多,声音变得很单薄,试着调了主机里的EQ均衡,不过并没有明显改善,反而低音增加后声音变得十分浑浊,像这种情况是需要外加功放吗?有没有更好更简单的方法来改善呢?

我们的建议

这问题其实除了更换主机外也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拆车君建议还是把这导航出了,更换如飞歌、卡仕达这类大品牌主机吧。

音源非常关键

现在后市场导航主机的价格不断下跌,厂家往往会在音质部分进行缩水,解码、功放IC都用上廉价产品,因此效果反而不及原厂主机。不少改装店会推荐上功放、换喇叭,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乎是推销高价产品,像这些音源不理想的山寨主机,即使后端怎么改也不会有好效果。

大品牌在音质和稳定性上更出众

假如你对音质的要求算不上十分高,其实更换2000-3000元这个价位的大品牌导航主机即可,它们对于解码和功放IC的要求都比较高,效果会比原厂主机略好。而且除了音质外,这些大牌主机在硬件、系统等方面的稳定性也会更高。

高端玩家建议直接双主机

而对于那些高端玩家,即使像阿尔派这类近万元的高端导航主机也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毕竟和纯音乐的主机相比,导航主机在解码上还会有所欠缺,像这种情况我们更建议选择双主机的搭配,在原有导航的基础上再外加一套纯音乐主机,这也是目前最理想的搭配,但在硬件费用、车厢布线安装上也会有更高的要求。(完)

汽车电子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汽车电子,下一个苹果产业链

温馨提示: 如需原文档,可在PC端登陆www.vzkoo.com搜索下载本报告。

概要

汽车电子产业,预计将是继家电、PC 和手机之后又一次全产业链级别 的大发展机遇,不同的是,1其 构成产品附加值更高(高稳定/高速度/高精度/低功耗等),2其产业链协同效应更加明显(参与者贯通传统 行业和IT 行业),3其增/存量市场更加广阔(第一次用工业类属性定 义电子产品,传统车企和IT 巨头纷纷介入),4其战略意义更加凸显(产业逐渐成熟后门槛效应更加显著),安信证券汽车电子团队市场首 次,从“7 个层级深度解析”这次产业发展红利带来巨大且丰富的投资 机遇!2007 年苹果切入手机行业,借助iphone 的发布引领了智能手机 时代,成为智 能手机的领 先者,重 新定义了手 机行业,智 能驾驶及新 能源汽车的加 速渗透,国 际龙头企 业的纷纷布 局入场也有 望拉开汽车 电子行业大序幕。

汽车 电子的跨 周期属性 , 表象上是依托于汽车电子化率 提升和新能源 汽车的兴起, 深层次在于 ,其是在 满足海量多 维需求的持 续创新中, 软/硬件订单超速释放并附加价值量稳定或提升;与此同时,其支柱产 业属性决定了 其更容易在 政策和资 本综合扶持 下,更迅速 地推进进口 替代并实现产业链区域协同和赶超,我们将从崭新的角度,在“7 个层 级”,即网络层+通信层+运算层+传感层+芯片层+能源层+物理层等深 度解 析投资机 遇,站在电 子控制系 统和车载电 子电器系统 的更高层级 角 度 , 总览各个行业协同的战略投资机遇!

从汽车发展历 史上个看, 汽车电子 已经成为汽 车控制系统 中最为重要 的支撑基础, 汽车电气化 成为汽车产 业革命的 标志,随 着 新能源车、 无人驾驶、车载信息系统技术日渐成熟,未来汽车产业将沿着智能化、 网络 化以及深 度电子化 方向发展。 我们判断当前汽车电 子已经进入新 一轮技术革新 周期,汽车 电子渗透 率及单车价 值量都将会 得到大幅提 升,市场空间 超万亿;国 内汽车市 场作为全球 汽车产业引 擎,保有量 迅速增长。国 内市场将在 新一轮汽 车电子化技 术革命中将 扮演重要角 色并助力国内产业链相关公司快速成长。

革命 性的创新和 海量的高 价值量需求 ,贯通网络 化/电子 信息化/新能 源化/新材料 化等多个维 度,有但不 仅限于: 智能驾驶“风生水起”, 互联网企业“ 颠覆式”切 入。互联 网厂商以人 工智能和高 精度地图等“软实力”为 核心推出无 人驾驶解 决方案,将 从“软”向“车”实现“颠覆”。无人驾驶,车联网等技术发展驱动行业整体升级,厂商持续 投入研发,内 生加速且行 业并购不 断,在新技 术驱动下, 行业整体升 级;国内汽车 市场高速增 长,单车 电子系统价 值量不断提 升,汽车电子市场量价齐升,一些细分领域如ADAS,Telematics将会实现超高速 成长;5G 时代,针对V2X 的特殊场景,新型的通信技术需要被提出, 商用规划逐步 明确,云、 管、端三 层架构,运 营商、设备 商、整车厂 多方参与;高 阶自动驾驶 需要催生 越多传感器 需求,毫米 波雷达和摄 像头数量摄像头陡升,激光雷达逐步应用,CMOS 图像传感器、镜头、 马达、柔性电路板等主要器件再度升级行业集中度仍较高,门槛较高, 验证周期长, 国内厂商已 在细分行 业逐步突破 ,能够构建 更稳定的竞 争格局。

ADAS 是无人驾驶的前奏,也是现阶段市场的核心所在。当无人驾驶持 续不断抢占头条时,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悄悄地掀起了一股变革 浪潮,从根本 上改变着传 统汽车的 操控方式和 用户体验。 自动驾驶的 冗余度和容错 性特性,要 求越是高 阶的自动驾 驶需要越多 的传感器。 根据我们的产业链调研,2018-2019年是全球范围内进入L2 级自动驾驶 的阶段,预计2020 年起国内外将正式进入L3 级自动驾驶阶段,传感 器之间交叉融合,需求量大幅度提升,以尽可能的保证行驶的安全性。

报告内容:

1. 汽车电子:智能化、网联化、集成化势不可挡

1.1. 汽车电子基本概念

汽车电子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与车载电子电器系统的总称,其中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发动 机电子系统、底盘电子系统、驾驶辅助系统系统与车身电子系统,车载电子电器系统包括安 全舒适系统及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6大系统中以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自动驾驶系统技术 迭代最为迅速,汽车电子化已然现代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

1.2. 汽车电子行业政策持续催化

2017 年以来,国家层面关于汽车电子顶层设计政策密集出台,对车联网产业、智能汽车产 业提出了行动计划或发展战略,其中 2018 年年底出台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 展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 2020 年车联网用户渗透率达到30%以上,新车驾驶辅助系统(L2) 搭载率达到30%以上,联网车载信息服务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到60%以上的应用服务层面 的行动目标。2019 年 2月 28 日,交通部部长李小鹏表示将加强部际协调,和相关部委建立 跨部门的协同工作机制,力争在国家层面出台自动驾驶发展的指导意见。陆续出台的汽车电 子重磅政策不断催化行业发展,尤其是自动驾驶的发展有望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迎来发展的 新纪元。

1.3. 汽车电子行业趋势—网络层看智能网联化

汽车电子智能化。 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以及在汽车上的广泛使用促 使现代汽车技术更加 智能化,“人 、车、环境” 之间的智能协 调与互动愈发 频繁。汽车控制 系统智能化体现在能够主动协助驾驶员实时感知、判断决策、操控执行上,其中“感知能力” 的获取依赖于传感器和互联网提供的驾驶环境信息,电控单元通过算法软件处理传感器信号, 分析判断驾驶员的动作意图,分析车辆自身状态和驾驶环境,最终发出控制指令,执行层根 据控制器的指令协助驾驶员操控汽车。汽车电子智能化这一趋势在自动驾驶系统中体现得尤 为突出。 汽车电子网联化。越来越多的电子系统在汽车上不断应用促使汽车电子技术功能日益强大的 同时,也导致了汽车电子系统的日益复杂化,车载电子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共享和各个系统 间的功能协调变得愈发重要。利用总线技术将汽车中各种电控单元、智能传感器、智能仪表 灯联接起来构成汽车内部局域网,各子处理机独立运行,控制改善汽车某一方面的性能,同 时也为其他电子装臵提供数据服务,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汽车网络总线技术的 快速发展有望实现数据间的快速交换与高可靠性,进一步降低成本,网联化在车载信息娱乐 及网联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比如 HUD依托车载信息系统共享的导航信息在前车窗中成像

汽车电子集成化。单一的机电一体系统已满足不了汽车电子技术发展的需要,系统与系统之 间的一体化集成逐渐被提上议程。基于网络化的基础,集成控制系统是指通过总线进行网络 通讯实现传感器和系统的信息共享,通过控制器实现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和优化,从而保证车 辆行驶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汽车电子集成化除了能加强系统性能,还能达到降低系统总成本 的目的。以碰撞避免系统 ACC 为例,ACC 基于 ESC 与 EPS 的集成,ACC 系统集成影像系 统技术识别行车道,通过雷达或其他类型的传感器以探测本身车辆与周边车辆或物体的距离, 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发挥高强度的紧急制动能力防止碰撞。 汽车电子智能化、网络化与集成化促使传感器等关键部件需求日益增加及数据总线技术关键 技术逐渐普及。 汽车电子的智能化,促使其所需要的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的传感器种 类、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在性能上要求其具备较强的抗外部电磁干扰能力,在严苛的使用条 件下仍能保持高精度。另一方面,总线传输技术能够减少线束的数量和线束容积,采用通用 传感器即可达到数据共享目的,通过系统软件便可实现系统功能的改变,诸多优势使其在汽 车上的应用愈发成熟。此外,智能交通系统(ITS)也开始投入应用,它以卫星通信、移动 通信、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实现计算机、通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3C”整合,进行车载电子产 品的开发和应用,包括车辆定位、自主导航、无线通讯、语音识别、电子防撞产品、车路通 讯以及多媒体车载终端等。

1.4. 汽车电子行业规模—全球共享万亿盛宴

近年来全球汽车总产量呈缓慢增长态势,根据 OICA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乘用车产量约为 7346万辆,同比增长 1.9%,受 2017 年购臵税即将退出导致的销量高基数及 2018年宏观 经济下行影响,根据中汽协,2018年中国汽车产量约为 2352万辆,同比下降 5.2%。尽管 下游整车增速放缓,但基盘依旧庞大,为汽车电子行业规模提供了强有力的需求基础。

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比例逐渐抬升。随着自动驾驶系统、信息娱乐与网联系统部件在车 型上不断渗透,汽车电子成本占总整车成本比例提升,分车型来看,新能源汽车引领传统燃 油车,豪华车优先中低端车,根据盖世汽车统计,目前紧凑型车型、中高档车型、混合动力 车型及纯电动车型汽车电子成本占比分别为 15%、28%、47%、65%。

汽车电子高速发展,全球共享万亿盛宴。 随着电子电器在汽车产业应用逐渐扩大,根据盖世 汽车研究院,2017-2022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将以6.7%的复合增速持续增长,预计至2022 年全球市场规模可达2 万亿,而国内市场规模接近万亿。

1.5. 汽车电子行业产业链--外资引领

汽车电子产业链主要由三个层级构成:上游为电子元器件,中游为系统集成商,下游为整车 制造厂,其中其中上游包括 Tier2和 Tier3,其中 Tier2 厂商负责提供汽车电子的相关核心芯 片及其他分立器件,主要包括如恩智浦、飞思卡尔、英飞凌、瑞萨半导体等IC 设计厂商以 及如车载大功率二极管厂商分立元器件厂商,Tier3后段厂为 Tier2厂商提供代工及封测服务, 包括 TSMC、Global Foudries 等;中游汽车电子的系统集成商Tier1 主要进行汽车电子模块 化功能的设计、生产及销售,具体包括博世、大陆、德尔福、日本电装等公司;下游则为整 车厂(OEM)及维修厂(AM)。

相对于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对于安全性要求高,行业具有 TS 16969、ISO 26262、AEC Q100 等多种认证标准,认证周期较长,厂商进入整车厂配套体系大概需要2~3 年的认证周期。目 前汽车电子产业链主要掌握在国外几个大厂手中,行业集中度较高,随着信息技术与消费电 子等应用逐步渗透其中,传统汽车行业或将面临来自移动互联网、消费电子行业等新型行业 的冲击。

2. ADAS 快速袭来,智能驾驶舱渐行渐近

2.1. 传感器交叉融合,ADAS 应用日渐丰富

自动驾驶的冗余度和容错性特性,要求越是高阶的自动驾驶需要越多的传感器。根据我们 的产业链调研,2018-2019 年是全球范围内进入L2 级自动驾驶的阶段,预计2020

年起国内外将正式进入L3 级自动驾驶阶段,L2-L3标志着汽车的操作权正式由人类驾 驶者移交给无人驾驶系统,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冗余度和容错性的要求均有着质的提高。从传 感器数量来看,毫米波雷达的数量将从 L2 的 3 个左右提升到 6 个以上,摄像头也从 1 个大 幅提升至 4 个以上,甚至会开始装配激光雷达。进入到 L4/L5 层级,传感器的数量也将水涨 船高,毫米波雷达届时有望达到 10个以上,摄像头也会翻番,达到 8个以上,激光雷达或 会随着成本的快速下 降而有所新增 。总之,高阶 自动驾驶对传 感器的数量要 求会越来越多, 以尽可能的保证行驶的安全性。

车载摄像头是 ADAS 系统的视觉传感器,可以应用于泊车辅助和行车辅助等多场景。车载摄 像头主要包括单目摄像头、双目摄像头、广角摄像头等,目前实现无人驾驶的全套ADAS 功 能至少需要安装6 个摄像头,分别是 1前视摄像头、1个后视摄像头和 4个环视摄像头。通 常后视摄像头是低阶 ADAS系统标配的传感器,与超声波雷达配合,主要用于低速的泊车辅 助,侧视摄像头通常为 2 个广角摄像头,通常用于BSD 和电子后视镜,但是中国法律当前 尚不允许使用电子后视镜,环视摄像头一般为 4 个广角摄像头,主要应用场景就是 360 环视 和全景泊车,主要是通过将 4 个摄像头的图像进行拼接后形成一幅完整的全景图像,前视摄 像头通常为 1个,双目效果会显著好于单目,目前主要是用于 FCW和 TSR 等行车辅助系统, 未来随着算法的精进,与毫米波雷达配合,还可以实现 ACC和 AEB 等 ADAS 系统。

汽车雷达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类别:短程(SRR),中程( MRR)和远程(LRR)。每种都有不 同的应用,远程(超过 100 米)通常用于前向碰撞避免,而短程和中程(100 米以内)用于 盲点检测、停车辅助系统、预碰撞警报、车道偏离警告或停停走走应急系统。

毫米波雷达主要用于测距,常用于 ACC和 AEB 等行车辅助系统。毫米波雷达分为近距离探 测(SRR)和远距 离探测(LRR), 通常车企会在车的 前部装配一个毫米 波雷达,用于在行 车过程中探测前方障碍物,一般探测距离在150 米以上,在高速驾驶中,自适应巡航系统(ACC)是最受驾驶员欢迎的ADAS 系统,大幅减轻了司机的驾驶强度。位于车身前部的两 个毫米波雷达,通常是用于短距探测的 SRR,主要功能是紧急自动刹车(AEB),有助于大 幅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目前欧盟已经强制要求标配,中汽中心对外发布 2018版 C-NCAP(中 国新车评价规程)的详细试验及评分方案,将AEB 纳入主动安全的评分中,有望加速推动AEB 在中国的渗透率。

自动泊车需要摄像头和超声波雷达,甚至是毫米波雷达的多传感器融合方能实现。自动泊车 辅助借由摄像头和雷达的扫描和定位,相比于传统的倒车影像及倒车雷达,智能化程度更高, 一般是先有超声波雷达或毫米波雷达识别车位空间,摄像头检测车位线,然后经电子控制单 元对汽车和周边环境进行建模后,控制方向盘、油门踏板和刹车等执行件,实现自动泊车入 库。

2.2. 智能驾驶舱,雏形初现

汽车智能网联化的背景下,人机交互日益成为汽车电子发展的主题,传统驾驶舱单一的中控屏幕及机械仪表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行车信息需求,因而数字化、集成化的座舱电子技术成为发展趋势,座舱电子作为人机交互的入口已然成为行业的下一个变革点,座舱电子的加速演进促使智能驾驶舱雏形初显。

智能驾驶舱是对传统座舱的数字化 、液晶化与集成化。智能驾驶舱是由不同的座舱电子组合 而成的完整体系,它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 HUD、全液 晶仪表及车联网模块等。与传统座舱相比,智能驾驶舱对中控、后视镜及仪表盘等硬件进行 数字化、液晶化,并纳入抬头显示器 HUD、后座显示屏等 HMI 多屏,且底层嵌入操作系统、 车联网服务、内容软件、ADAS 系统等应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机交互需求。

智能驾驶舱正处多屏集成阶段,未来将迈向智能驾驶集成。智能驾驶舱的集成化可分为三个 阶段:1)单一座舱电子,主要由中控平台构成,仅提供多媒体娱乐功能;2)中控平台、仪 表盘等系统集成,主要由液晶仪表盘、中控大屏、HUD、后座娱乐等构成,可实现智能交互、 车辆管理等功能;3)智能驾驶集成,主要由控制系统、执行系统构成,可实现自动驾驶功 能。目前正处在第二阶段普及期。根据伟世通,2023 年便可形成一芯多屏的中控平台集成。

未来的智能驾驶舱可从 2019 CES 展中窥见一斑。奔驰、宝马、丰田、拜腾等车企均在2019 年 1月举行的 CES展中展出搭载新概念智能驾驶舱的车型。其中,奔驰发布了全新CLA 车 型,双 10.25英寸大屏的全液晶仪表+中控屏上搭载了全新的 MBUX 人机交互系统,这套 MBUX 具备学习能力,可使用 23 种语言的语音到意义和自然语言理解来提供会话智能。宝 马展示的 Vision iNEXT 车型搭载了一大一小的两块屏幕,预计 2021年上市,届时宝马将携 手阿里巴巴将天猫精灵智能语音助手整合并推出。丰田ACES 概念舱配备独特的“体型和姿 势检测系统”,具备 强大的感知能 力,它使用摄 像头、座椅传 感器检测乘客 的眼睛位臵、体 型大小和姿势以便座椅和安全带自动调整,若检测到驾驶员正昏昏欲睡,还能利用音乐和振 动帮助驾驶员保持清醒。拜腾首款 BYTON M-Byte 预计于 19年年底实现量产,拜腾的多屏 融合是其最大亮点,48共享全面屏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显示车辆和驾驶信息以及丰富的通讯、 娱乐等内容。

智能驾驶舱较传统驾驶舱增配部件,市场空间显著提升。 传统驾驶舱仅包括机械仪表盘、车 载信息娱乐系统,而智能驾驶舱包括全液晶仪表盘、车载信息娱乐系统、HUD、语音交互、 流媒体后视镜等主要部件,单车价值量成倍增加,市场的扩容利好行业参与者。 智能驾驶舱主要参与者包括汽车零部件巨头、电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与外资整车厂共同成 长起来的外资巨头零部件公司拥有深厚的技术沉淀,且与整车厂关系密切,是智能驾驶舱的 重要参与者,具体包括伟世通、大陆、博世等。电子企业由于具备核心软件技术,并通过产 业链整合也在座舱电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具体包括歌乐、阿尔派、先锋等。互联网企业属 于后来者,凭借其软件和大数据资源顺利切入座舱电子领域,在推动人机互联方面有着得天 独厚的优势,具体包括百度、谷歌、阿里巴巴等。

随着智能驾驶舱模块化、集成化发展,未来零部件巨头的优势或将逐渐凸显。智能驾驶舱的 模块化、集成化考验供应商的软硬一体化能力,目前外资零部件较电子企业、互联网公司更 懂汽车,与主机厂的 关系更为密切 ,硬件基础更 强,且目前零 部件巨头正大 力投入的研发, 认为未来零部件巨头或更具竞争优势。

2.2.1.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智能驾驶舱的核心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历史: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由第一代的卡带、收音机发展至第四代的综合车 载信息娱乐系统,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屏幕从无到有,尺寸从小到大;与外界的连 接方式日趋多样化;人机交互越来越智能。第四代综合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已经能实现三维导 航、实时路况、网络电视、辅助驾驶、故障检测、车辆信息、移动办公、无线通讯、基于在 线的娱乐功能及 TSP 服务在内的一系列应用,集中体现了汽车智能化、电子化、互联化水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产业链: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要由软件、硬件和服务组成,应用软件(内 容服务)、操作系统 的参与者大多 为智能手机、 电脑的应用软 件服务商,硬 件的参与者则为 汽车零部件公司,系统集成的参与者既包括整车厂也包括汽车零部件公司。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上游主要由芯片、印刷电路板、显示屏模组、外观塑料件构成,中游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从上由采购元器件做硬件集成形成终端产品,因此硬件层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 体现在终端整车厂的研发设计和制造工艺的可靠性,软件核心竞争力主要在芯片的处理能力 上。目前 Intel 和高通是处理芯片领域的领导者,在车联网部分,TSP平台在产业链占据核 心位臵,向前整合并监管服务内容,向后有2 种提供服务的方式—整车厂确定品牌(东风日产、比亚迪)与 TSP(安吉星等)独立操作。

发展趋势: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持续渗透扩容,增值服务增加利润点。1)根据华一汽车科技,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2018年国内渗透率为 60%,其余 40%仍停留在 CD/DCD 阶段,随着车 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进一步渗透,行业空间有望继续扩容。2)包括内容服务 、通信服务、TSP 服务的车联网已成为发展主题,百度 Carlife、阿里 YunOS、腾讯 MyCar 等越来越多互联网 企业进入,汽车将成下一个移动终端,随着用户量的提升,增值服务的扩充,产业链利润空 间有望进一步扩大。

全球超千亿,行业空间进一步增长。根据伟世通,2018年全球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含显示 屏)市场空间为 196 亿美元,折合约 1300 亿元。未来随着渗透率提升,多屏化、大屏化及 功能逐渐多样化,行业空间仍将进一步增长,预计至2023 年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42 亿美元,折合约 1600亿元。

市 场 参 与者及竞争格局:外资引领,自主开拓。 外资零部件巨头与电子企业引领全球市场。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主要可分为零部件汽车和电子 企业,前者包括博世、德尔福、大陆、电装、主要优势在于凭借其他零部件业务与整车厂的 联系更为密切,后者主要优势在于产业链整合能力,目前全球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市场空间 主要被二者占据。

从全球竞争格局来看,根据公司年报,哈曼、爱信精机、歌乐、伟世通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营 收 分 别 为 3 1 . 0 、1 5 . 1 、1 2 . 1 、9 . 8 亿 美 元 ,对 应 1 9 6 美 元 的 市 场 空 间 ,则 市 占 率 分 别 为 1 5 . 8 % 、 7.7%、6.2%、5.0%,其余巨头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业务无细分营收数据。

合资和自主供应商瓜分国内空间。从事前装车载信息娱乐系统业务的自主前三大供应商分别 是华阳集团、航盛电子与德赛西威三家公司,由于航盛电子非上市公司,无公开车载信息管 理系统数据,2018 年华阳集团、德赛西威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营收规模分别为 24.7亿元、 35亿元,对应 325亿市场空间市占率分别为 7.6%、10.7%。此外,伟世通、大陆、歌乐等 外资企业在国内建有合资公司,以伟世通为首的部分合资公司深度绑定国内主机厂,占据较 大份额。

2.2.2. 汽车仪表盘逐步液晶化

汽车仪表随着集成和数字控制技术的高速发展已不再 是一个提供转速、车速的简单原件,它 能展示更多重要信息,甚至发出警告,为车主提供更 多多样化的选择和个性化的驾 驶 体 验 。 全液晶仪表盘是未来发展趋势。汽车仪表盘的发展大致经历了 3 个阶段,早期常规仪表包含 了车速里程表、转速表、机油压力表、水位表、燃油表、充电表等,指示灯数量常常多达几 十个。而后是电气式仪表盘,这类仪表盘更多更及时地反馈行驶信息,并在显示技术上不断 迭代,从真空荧光 显示屏(VFD),发展到采用 液晶显示器(LC D)再到小尺 寸薄膜晶体管 显示器(TFT),视觉可视化不断改进,用户感知明显提升。全液晶汽车仪表是一种网络化、 智能化的仪表,它用屏幕取代了指针、数字等现有仪表盘上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它不仅能显示车辆的基本信息,还能显示导航地图、多媒体等功能,甚至涡轮压力、油门开度、刹车力度等信息,更容易同网络、外设及其他应用相连接,全液晶仪表盘是目前为止最先进的汽车仪表,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仪表盘作为法规件,在软硬件上的要求更高,2019年 2 月 2 日发布了由仪表分标委组织制 定的汽车行业标准《汽车用液晶仪表》征求意见稿,对外观硬件、显示、性能等方面做出明 确要求,以规范仪表盘市场,尤其是正在发展中的全液晶仪表盘市场。 目前全液晶仪表盘的渗透率较低,2018 年约在 9%左右,主要集中在豪华车和新能源汽车中, 随着全液晶仪表盘在传统车市场不断向低端车型渗透及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放量,预计全液晶 仪表盘渗透率有望不断提升。

2018 年市场规模 80亿美元,2020年有望达 97亿美元。根据伟世通,2018年仪表盘市场 规模约为 80亿美元,随着全液晶仪表的普及,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带动销量增长,全液晶 仪表盘向低端车型渗透将促使其价格下探,综合来看 2018-2023 年市场规模 CAGR 约为 9.5%,至 2020 年市场规模为 97 亿美元,至 2023 年市场规模可达 126 亿美元。

外资五巨头瓜分 80%全球市场份额。和中控平台相比,汽车仪表的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前 5大供应商占据市场 80%左右的份额,其中德国大陆、爱信精机、日本电装、美国伟世通、德 国博世市占率分别为25%、17%、15%、15%及 8%,此外汽车仪表盘市场江森自控、矢崎 总业、马瑞利等公司亦有涉足。

国内液晶仪表盘供应商以德赛西威等公司为代表,目前在前装市场主要配套自主品牌,少数 企业有部分出口。与中控屏、HUD 等产品类似,新兴市场新能源乘用车的发展带动自主供应 商液晶仪表盘产品放量,大陆、伟世通等合资品牌在国内传统车市场占据主要份额。

2.2.3. HUD 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

HUD 即抬头显示器,是Heads Up Display 的缩写,是目前普遍运用在航空器上的飞行辅助 仪器以降低驾驶员低头查看仪表的频率,避免注意力中断以及丧失对状态意识的掌握。在大 尺寸中控屏尺寸备受追捧的当下,车载显示产生了分散驾驶员注意力的安全隐患,车载HUD 应运而生,最早出现在80 年代末, 随即 2001年、2004 年通用、宝马分别推出彩色 HUD, 随着技术逐渐成熟,HUD 目前已普遍运用在豪华车上,部分日常家用汽车亦有装载。

HUD 主要分成四种,分别是AR-HUD(Augmented Reality-HUD 即: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 W-HUD(windshield-HUD)、C-HUD(Combiner HUD)、A-HUD(Aftermarket HUD),目 前主流的 HUD 主要为 W-HUD、C-HUD。

2018 年渗透率约为 6.7%,市场空间约为 60 亿元。根据伟世通,2018 年全球 HUD 出货量 约为 500 万套,考虑到 2018 年全球乘用车销量约 7400 万,则当前 HUD 在全球乘用车市场 渗透率约为 6.7%。由于单套均价在 180 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约 1200元,则 2018年市场 规模约为 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0 亿元)。随着后续渗透率的提升,预计至 2022 年市场 规模可达 20 亿美元,较当前至少番一倍。

外资巨头超前布局,国内供应商处创业阶段。HUD是智能座舱后端落地环节,当前渗透率 还较低,但发展潜力较大。爱信精机、德国大陆、日本电装、美国伟世通、德国博世等企业 早有布局,并几乎瓜分全球市场份额,其中市占率分别为 55%、18%、16%、3%与 3%。此 外现代摩比斯等巨头也收到了中国整车厂的 HUD 订单,预计中控屏、液晶仪表盘等主要玩 家都将纷纷涌入该市场,未来竞争激烈程度将加剧。

国内 HUD 创业潮始于 2013 年左右,目前主要参与者有华阳集团、江苏泽景、未来(北京) 黑科技、京龙瑞新、衍视科技、点石创新 、乐驾科技、晶途科技等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2019年到 2020 年即将上市国产自主品牌车型中,吉利、广汽、长安、长城等自主品牌将在十几万左右价位的车型上配臵HUD,预计自主供应商 HUD业务或将迎来高速发展契机。

2.2.4. 流媒体中央后视镜尚处起步阶段

流媒体,即流式媒体,指媒体提供商在网络上传输媒体的同一时间,用户一边不断地接收并 观看或收听被传输的媒体。有别于传统后视镜,流媒体后视镜以屏代镜,通过摄像头把汽车 后方影像投射到显示屏上,以数字格式播放的后视镜产品。

后视镜的发展历史。 早期后视镜简单粗暴,以塑料壳包括镜片,为避免后视镜光线刺眼叠加 了防炫目功能,后来还加入了电子罗盘、海拔、车辆爬坡角度指示,再至2015 年前后,出 现流媒体中央后视镜,以一个高清防水的外臵后视摄像头对后方的情况进行拍摄并反馈到后 视镜上。在 CES2018 展上,流媒体后视镜鼻祖Gentex 展出的流媒体中央后视镜甚至采用 了瞳孔识 别技术 利用 后视镜 上方红 外摄像 头来识 驾驶员 瞳孔以 识别 是否车 主本人 在驾驶并 调取车内信息,同时还研发出了疲劳检测技术,后视镜的智能化正处高速发展阶段。

流媒体后视镜相较传统后视镜的优势之处:1)摄像头安臵在车后,拍摄范围不受车厢影响, 解决了后排、后窗、C 柱视线遮挡;2)通过广角镜头增大后视视野三倍以上,原生视角不 变形;3)消除光线强烈变幻场景时的眩目;4 )夜晚后视效果极佳,天气不好时认可提供良 好视野。

流媒体中央后视镜尚处起步阶段,渗透率很低。2015年凯迪拉克 CT6率先搭载由 Gentex供应的流媒体中央后视镜,使车内流媒体中央后视镜变为现实,随后流媒体中央后视镜开始 出现在宝马 I8Mirrorless、迈凯伦675LT JVCKENWOOD 概念车上,再到 2017 年长城 WEY VV7 成为自主品牌首家使用流媒体中央后视镜,受制于行业缺乏标准与相关的监管机制,驾 驶员视野适应性有待培育,光线复杂环境系的防眩目仍有待优化,因而流媒体中央后视镜的 车型前装渗透率相对有限。

成立于 1974 年的 Gentex 是全球汽车自动调光后视镜的龙头企业,亦是流媒体中央后视镜 的鼻祖,目前在流媒体后视镜业务方面与Gentex 建立合作的汽车品牌包括丰田、斯巴鲁、 日产、凯迪拉克和捷豹路虎。目前国内车型前装搭载的流媒体中央后视镜以进口为主,国产 厂商主要集中在后装市场,主流品牌 30余个,这些品牌主打智能性产品,竞争力较强的包 括凌度、捷渡、任我游、天之眼、凯立德、卡仕达、科维、卓派、360、小蚁等。

3、7层深度解析——总览汽车电子投资框架

3.1. 网络层——看智能网联化趋势

以特斯拉为例,看智能汽车的进化方向。从 2012年首款车型 Model S 横空出世以来,特斯 拉一直是汽车人心中“科技感”最强的车厂之一,其标志性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是 全球商业化自动驾驶技术的标杆、中控大屏车机以及 OTA(在线更新)的设计带来的出众的 网联化体验也成为众多车厂效仿的标准。我们以特斯拉为例,解读“未来”汽车的智能化新 方向。

智能化创新方向——自动驾驶。特斯拉在2015 年 10月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引入了自动驾 驶,主要包含两个功能:主动巡航定速(TACC)和自动巡航(Autosteer)。前一个模式会让 车辆在驾驶员设定的速度下自动行驶,当检测到前方车辆时,它还会自动减速保持合适的距 离;后面的模式则使用摄像头、激光雷达探测路标和前方车辆,使特斯拉能够自动行驶在道 路中间。尽管产业界对于特斯拉在媒体上的过度宣传自动驾驶的能力还存在不少质疑,但不 可否认的是,通过引入自动驾驶系统,确实显著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根据,美国交通安全 局的分析, 2014 年到 2016 年,所有装备了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 Model S 和 Model X 发现,安装自动驾驶后,造成弹出安全气囊的车祸的平均数量,已经从每100 万英里 1.3起, 降低到每 100万英里 0.8起。车祸发生率降低了近 40%。

3.1. 网络层——看智能网联化趋势

以特斯拉为例,看智能汽车的进化方向。从 2012年首款车型 Model S 横空出世以来,特斯 拉一直是汽车人心中“科技感”最强的车厂之一,其标志性的自动驾驶系统“Autopilot”是 全球商业化自动驾驶技术的标杆、中控大屏车机以及 OTA(在线更新)的设计带来的出众的 网联化体验也成为众多车厂效仿的标准。我们以特斯拉为例,解读“未来”汽车的智能化新 方向。

智能化创新方向——自动驾驶。特斯拉在2015 年 10月通过软件更新的方式引入了自动驾 驶,主要包含两个功能:主动巡航定速(TACC)和自动巡航(Autosteer)。前一个模式会让 车辆在驾驶员设定的速度下自动行驶,当检测到前方车辆时,它还会自动减速保持合适的距 离;后面的模式则使用摄像头、激光雷达探测路标和前方车辆,使特斯拉能够自动行驶在道 路中间。尽管产业界对于特斯拉在媒体上的过度宣传自动驾驶的能力还存在不少质疑,但不 可否认的是,通过引入自动驾驶系统,确实显著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根据,美国交通安全 局的分析, 2014 年到 2016 年,所有装备了自动驾驶功能的特斯拉 Model S 和 Model X 发现,安装自动驾驶后,造成弹出安全气囊的车祸的平均数量,已经从每100 万英里 1.3起, 降低到每 100万英里 0.8起。车祸发生率降低了近 40%。

智 能 化 创 新 方 向— — 人 机 交 互 界 面 升 级( H M I )。 特 斯 拉 是 最 早 开 创 中 控 大 屏 幕 的 厂 家 , 引 领 了大屏幕设计的风格。Model S 是第一款采用 17寸的大屏幕的车型,取代了传统的物理按 键,一经推出可谓是让人眼前一亮。相对于传统汽车的按钮式交互,中控大屏幕触摸式的人 机交互设计让汽车整体的科技感直线上升。在特斯拉之后,我们也观察到越多越多的车厂开 始引入语音控制、手势识别和触摸屏等新的人机交互技术,增强用户的驾驶乐趣或驾驶过程 中的操作体验,提升用户体验。

网联化创新方向——OTA技术让汽车具备持续迭代进化的能力。特斯拉的远程 OTA技术让 汽车终端可以持续保持进化。如果一个设备没有自身升级迭代的能力,我们不认为它是真正 意义上的智能设备,而目前绝大部分的汽车不具备售后自动更新的能力。特斯拉是目前为止 唯一可以实现整车 OTA(Over-the-Air Technolog,远程升级技术)的车厂。通过 OTA 联网, 特斯拉可以让每台车在生命周期内都像智能手机一样可以完成系统更新、增加新功能和提升 性能。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的 OTA 技术不仅局限于 Infotainmen(t 娱乐系统)的软件更新, 更是可以直接实现安全及车辆操控上的更新,比如Autopilot 系统版本更新、刹车性能提升等。 我们认为,“未来” 汽车的一大重 要趋势即“软 件定义”汽车 ,通过软件的 迭代更新,保持 持续进化能力,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标配。

特斯拉的鲶鱼效应下,传统车企正在加速拥抱智能网联的产业大趋势。特斯拉在消费市场的 强劲表现让传统车企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智能网联时代,为了不被淘汰,汽车企业们都 在竭力将产品智能化、网联化。几乎所有传统车企都把车联网作为主要的方向——这被认为 是比新能源更大的风口。另一方面,以蔚来汽车、小鹏汽车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更是把“智 能联网”视作是 拉开与传统 车企差距的核 心优势。在 新旧两股力 量同时推动下 ,智能汽车产 业正在迎来最好的时代。根据艾媒咨询以及赛迪顾问的预测,国内互联网汽车以及 ADAS产 品的前装渗透率在未来有望持续走高。

3.2. 通信层——车联网技术路线明确,产业链成熟,5G 赋能值得期待

车联网自 2010 年被首次提出(中国物联网大会),发展近 10 年,终极目标是实现无人驾驶 和智慧交通,手段是车载驾驶辅助系统(ADAS: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视觉识别、 超声波等)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即单车智能和网联化。其中,网联化就是通信中强调的 V2X (Vehicle To Everything),即车内、车与车、车与人、车与道路、车与网络的互连。

3.2.1. 通信技术:C-V2X 脱颖而出,4G LTE-V 整装待发,5G NR-V 曙光已现

从通信技术的视角出发,针对 V2X 的特殊场景,新型的通信技术需要被提出。原因在于:(1) 在车用场景下,车与车之间的相对移动速度高达 500公里/小时,遮挡和信道环境更复杂, 从而带来更显著的多普勒频率扩展和信道快速时变的问题;(2)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为了提 高驾驶安全性,车辆间的直连通信对高可靠、低延时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国际主流的 V2X技术有专用短距离通信技术(DSRC)和蜂窝通信技术(C-V2X)两种。 其中,DSRC 由 IEEE 制定,是美国政策大力提倡的通信技术;C-V2X由 3GPP 制定,基 于蜂窝网通信技术演进形成。从技术成熟度以及商用节奏的角度看,在 5G大带宽和低延时 赋能的背景下,C-V2X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C-V2X 标准制定稳步推进,商用规划逐步明确。3GPP于 2017 年正式发布 LTE-V2X R14 标准,于 2018年 6 月正式完成支持 LTE-V2X 增强(LTE-eV2X)R15 标准,同时宣布启动 研究支持 5G-V2X 的 R16 标准。根据 C-V2X 的发展进度,5GAA 预期 C-V2X 商用部署在 2020 年,目前整个 C-V2X 产业链例如芯片厂商、模组厂商、车厂等都对 C-V2X产品商用部 署进行了规划,相关的路标计划已输入到 5GAA组织中。

广义来看,按照使用的通信技术的不同,车联网主要经历了 2G/3G/4G蜂窝无线网和 C-V2X两大阶段,当前,车联网已经进入 C-V2X发展阶段;狭义来看,在C-V2X 阶段,按照基础 无线网络的不同,又可具体划分为基于 4G 的 LTE-V/V2X 和基于 5G 的 NR-V2X: (1)第一阶段:2G/3G/4G蜂窝无线网,该阶段主要表现为车载信息服务,即车企在汽车内 配备嵌有通信模块的车载终端,使车辆具备最基本的通信能力。由于车企在成本控制和汽车 功能配备上掌握一定话语权,是该阶段的主导力量。(2)第二阶段:C-V2X,该阶段标志着汽车开始进入智能网联时代,即配合单车智能,自 动驾驶和智慧交通的功能可以实现。

基于 LTE-V/V2X的智能网联阶段(车路网云协同)。应用场景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紧急 制动预警、异常车辆提醒、交叉路口碰撞预警、道路危险状况提示、弱势交通参与者预 警等)和交通效率(基于信号灯的车速引导、绿波带、前方拥堵提醒、紧急车辆信号灯 优先权等)两大方面。

基于 5G 的智慧出行阶段。5G 网络可以通过网络切片等创新技术,提供低至 1ms端到 端时延和高至 10Gbps峰值速率,实现自动驾驶。5G车联网的主要应用场景包括远程 遥控驾驶(Tele-Operated Driving,TOD)、高密度车辆编队行驶以及快速协同变道辅助 等。其中,TOD是指借助 5G高性能网络的远程驾驶控制系统,通过车内摄像头和传感 器将车辆场景传输到操控室,驾驶员远程操控汽车。2017年 6 月,中国移动、上汽集团和华为在上海共同完成中国首个 5G远程驾驶演示。

对于 5G-V2X 的部署是,计划 2019 年开始进行 Uu 技术试验,验证 5G 网络对于 eV2X 部分 典型业务场景的支持能力(主要以大带宽场景为主),制定低时延、高可靠的技术标准;2021年开始进行低时延、 高可靠应用场 景的技术试验 ,针对自动驾 驶等典型应用 验证网络性能。 因此,预计 5G-V2X 规模商用的时间在在 2021 年以后。

3.2.2. 通信产业链:云、管、端三层架构,运营商、设备商、整车厂多方参与

从通信网络架构的角度看,车联网主要包括云---管---端三个层次。云端有中心系统,管侧是 通信网络,端侧为车载单元 OBU和路侧单元 RSU。《中国车联网产业发展研究》白皮书预 测,到 2020年,全球车联网 V2X的市场规模将突破 614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将达到 2000亿元。

端:整车厂主导前装市场,运营商和 TSP 引领后装需求

要实现汽车的网联化,就必须在车内装配内嵌通信模组的终端(OBU,On Board Unit),按 照 在 汽 车 出 厂 前 还 是 出 厂 后 配 臵 ,可 划 分 为 前 装 和 后 装 两 种 类 型 ,而 满 足 移 动 通 信( C - V 2 X ) 和卫星通信(GPS和北斗等)标准的通信模组是汽车终端产业链上游的关键组成。此外,实 现信号发射和接收的路侧单元(RSU,Road Side Unit)、以及进行信息采集的路侧服务单元(RSS,Road Side Server)必不可少。

汽车终端的前装设备俗称 T-Box(Telematics BOX),即车载微软系统,它依托无线通信、 卫星通信(GPS/北斗)和 CAN总线集成等技术,向车主提供道路交通信息、导航信息、 远距离车辆诊断、车联网远程控制以及互联网服务等,可以和后台系统/手机 APP 通信,实 现手机 APP 的车辆信息显示与控制。由于在汽车出厂前安装,整车厂是 T-BOX行业渗透率的主要力量。

目前国内 T-BOX 供应商主要有华为、高新兴(中兴物联)、东软、路畅科技和德赛西威等, 国外主要有 Bosch、Harman 以及 Denso 等。随着国内 T-BOX 的技术的不断成熟,国产车 载 T-BOX 产品的质量、性能也将逐渐提升,目前已经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未来有望 在国产替代的趋势下打入国际市场。

汽车终端的后端设备以 OBD(On-Board Diagnosis 车载自诊断系统)为代表,用来监控发 动机的运行状况和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工作状态。面向保险行业的 UBI(Usage Based Insurance,基于使用的保险)也开始广泛运用。运营商和 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服务商是后装市场的主要 需求方。运营商 通过“终端+流 量”打包销售的 方式收取服务费, 未来 OBD等产品有望在运营商转型盈利模式的驱动下迎来更大发展 。

国外 OBD 市场在商业模式、技术成熟度和产业竞争环境方面都要优于国内。由于技术和客 户门槛相对较低,我国OBD 市场参与者众多。我们认为,一方面,布局海外市场的OBD 服 务商有望获得更高的产品毛利,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以运营商和汽车保险服务商为主导 的盈利模式的不断升级,行业成熟度有望对标海外,实现集中度的提升。

总体来看,前装市场空间略高于后装市场,但是相差不大。根据 IHS的统计,2018年国内 前装终端销售量约为 500万台,后装销售量也在 450万台以上。从产业链成熟度和竞争格局 的角度看,我们看好前装市场在政策和需求双重驱动下的发展空间。根据工信部《新能源汽 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起对新生产的全部新能源汽车安装车 载控制单元,对于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产品,整车企业要按照国家标准要求免费提供车载终 端、通讯协议等相关监测系统的升级改造服务。随着车联网的逐步渗透,以及新能源汽车企业对车辆电池和整车状态信息的实时需求,佐思产研数据指出,预计全球T-box 市场在 2020年将达到 1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 50%,产业前景十分良好。

通信模组是车载终端上游的关键组成,成本占比 20~30%左右。我们认为,车规级通信模组 虽然在价值量上远低于终端,但是掌握一体化制造能力的公司在产品稳定性和量产能力上具 有相对优势。在下游汽车销量承压,车载终端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具备模组、终端全 产业链生产能力的公司有望在国内红海市场占据较高的份额。

管:LTE-V频谱落地,5G NR-V 静待花开

管 即适用于汽车通信的通信网络。由于频段资源稀缺,在我国,由工信部无委会统一划分频 段。2018 年 10 月 18~21 日,“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京举办。在 10 月 21 日的大会 闭幕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直连通信使用 5905-5925MHz 频段的管理规定》。规划了 5905-5925MHz频段共 20MHz的专用频率,用于 LTE-V2X车联 网直连通信技术。

目前,欧美日韩均已在 5900MHz 附近为 V2X 划分频谱资源,我国工信部确定在 5905-5925MHz 频段发展车联网,有利于 V2X 全球产业链的合作协同。同时规划的频段达 到 20MHz,远高于欧美日韩,体现了我国大力发展车联网产业的决心。

云: 车 联网的中心系统,掌握核心价值

云 即云端中心系统。目前,全球互联网厂商和设备商巨头均广泛参与该领域。国内方面,早 在 2014 年,百度、阿里、腾讯就开始布局车联网产业,目前都已有了自己的产品。百度有DuerOS 系统和 Apollo计划,阿里有 AliOS系统和斑马智行,腾讯有 AI in car。

车联网软件服务产品类型大致分为四类:车机手机互联解决方案、基于 Linux 的操作系统、 车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和车载操作系统。

车机手机互联解决方案:腾讯的车机手机互联APP、百度 Carlife,四维图新 Wlink、 博世 mySpin 等,以及相应的国外厂商有苹果 Carplay、谷歌 Android Auto、微软 Windows in the Car 等;

基于 Linux 的操作系统:包括腾讯车机 ROM、小度 OS 和阿里旗下的斑马系统。

车联网平台基础设施:各大设备商推出的车载服务平台,例如华为发布的OceanConnect 车联网平台;

车载操作系统:前车载操作系统主要以黑莓QNX 为主,Linux、Windows 次之。

3.2.3. 5G 与车联网:MEC 边缘计算实现低延时,自动驾驶指日可待

5G 具有三大应用场景 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mMTC(海量物联网连接)和 URLLC(低 延时高可靠通信)。其中,低延时高可靠应用场景的典型业务模式就是车联网。由于5G 很好 地解决了 4G延迟高的问题,将响应时间从 50毫秒减少到 1-3毫秒,使反应速度提高了整整 50倍,5G 网络成熟商用后,车联网等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实现低延时的功能,5G在无线和传输层传输网架构和 BBU基带处理单元两大方面,呈现 显著的代际升级。(1)传输网架构扁平化。4G时代传输网架构为金字塔式,由于光传输设 备和光纤光缆均会造成时延,5G时代核心网下沉,建立更多的传输节点和边缘数据中心, 实现网络结构扁平化成为必然选择。(2)BBU 拆分成 CU/DU 两级架构。其中 CU 负责处理 非实时协议和服务,DU 负责处理实时服务。

5G 时代的 MEC技术通过在网络边缘处部署平台化的网络节点,为用户提供低时延、高带宽 的网络环境以及高算力、大存储、个性化的服务能力。面向车联网的应用场景,一方面,相 比传统 Uu 模式通信连接中心云的服务模式,将 V2X服务器部署在 MEC上能够在降低网络 及中心云端负载压力的同时,以更低的时延提供闯红灯预警、行人碰撞预警、基于信号灯的 车速引导等场景功能;

另一方面,利用 MEC可实现 V2I2V通信,在提供更可靠的网络传输同时确保满足低延时要 求,实现前向碰撞预警、交叉路口碰撞预警等场景功能。此外,基于MEC 的网络环境具备 强力的计算、存储、传输资源,配合路侧智能设备,具有对大量交通要素进行快速、准确的 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进一步扩展可支持的应用场景,如车辆感知共享、十字路口的路况识别 与综合分析、高精度地图的实时分发,大规模车辆协同调度。

在 2019 年 3 月初刚刚结束的 MWC 2019 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均重磅 发布边缘计算 MEC行动方案、业务平台和相关白皮书。我们认为运营商具有极大的动力推 进 MEC。(1)5G 时代会有大量数据产生,预计超过 50%的数据需要在网络边缘侧分析、处 理和储存。(2)5G 时代高带宽低时延的新业务处理需要发生在网络边缘。(3)运营商在5G 时代推崇网络控制面和业务面分离的架构,从而改变在4G 时代只做管道不做业务的经营模 式。

产业链方面,除运营商外,通信设备商、服务器公司、芯片公司、软件服务公司以及内容提 供商等都将参与到边缘数据中心的建设中来。在MWC 2019 上,浪潮信息和中兴通讯等均已 发布成熟的边缘计算服务器产品。

3.3. 运算层——看自动驾驶时代车载计算平台之演进

3.3.1. 自动驾驶时代,车载计算平台成为刚需

自动驾 驶就是“四个 轮子上的数据 中心”,车载 计算平台成为 刚需。 随着汽车自动驾驶程度 的提高,汽车自身所产生的数据将越来越庞大。根据英特尔 CEO 测算,假设一辆自动驾驶 汽车配臵了 GPS、摄像头、雷达和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则上述一辆自动驾驶汽车每天将产生 约 4000GB待处理的传感器数据。不夸张的讲,自动驾驶就是“四个轮子上的数据中心”, 而如何使自动驾驶汽车能够实时处理如此海量的数据,并在提炼出的信息的基础上,得出合 乎逻辑且形成安全驾驶行为的决策,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做支持。考虑到自动驾驶对延迟要 求很高,传统的云计算面临着延迟明显、连接不稳定等问题,这意味着一个强大的车载计算 平台(芯片)成为了刚需。事实上,如果我们打开现阶段展示的自动驾驶测试汽车的后备箱, 会明显发现其与传统 汽车的不同之 处,都会装载 一个“计算平 台”,用于处 理传感器输入的 信号数据并输出决策及控制信号。

高等级自动驾驶的本质是 AI计算问题,车载计算平台的计算力需求至少在 20T以上。从最终实现功能来看,计算平台在自动驾驶中主要负责解决两个主要的问题。1)处理输入的信号(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等);2)做出决策判断、给出控制信号:该加速还是刹车?该 左转还是右转?英伟达CEO 黄仁勋的观点是“自动驾驶本质是 AI 计算问题,需求的计算力 取决于希望实现的功能。”,其认为自动驾驶汽车需要对周边的环境进行判断之后还作出决策, 到底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其本质上是一个 AI 计算的问题,车端必须配备一台 AI 超级处理 器,然后基于 AI 算法能够进行认知、推理以及驾驶。根据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芯片设计初 创公司地平线的观点,要实现L3 级的自动驾驶起码需要20 个 teraflops(每秒万亿次浮点运 算)以上的的计算力级别,而在L4 级、L5级,计算力的要求则将继续以数量级形式上升。

自动驾 驶计算平台演进 方向——芯片+算法协同设计。 目前运用于自动驾驶的芯片架构主要 有 4 种:CPU、GPU、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 ASIC(专用集成电路)。从单位功耗、 应用性能、性价比、成本等多维度分析,我们相对更看好ASIC 的发展情景。参考我们之前 发布的行业报告《芯际争霸—人工智能芯片研发攻略》的观点,未来芯片有望迎来全新的设 计模式——应用场景决定算法,算法定义芯片。如果说,过去是算法根据芯片进行优化设计 的时代(通用CPU+算法),现在则是算法和芯片协同设计的时代(专用芯片 ASIC+算法), 这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AI 时代的新摩尔定律”。具体而言,自动驾驶核心计算平台的研发 路径将是根据应用场景需求,设计算法模型,在大数据情况下做充分验证,待模型成熟以后, 再开发一个芯片架构去实现,该芯片并不是通用的处理器,而是针对应用场景跟算法是结合 在一起的人工智能算法芯片。根据业界预估,相比于通用的设计思路,算法定义的芯片将能 至少有三个数量级的效率提升。

3.3.2. 自动驾驶显著拉动存储产品需求

自动驾驶将显著拉动存储产品的需求。作为不可缺少的大数据处理环节,存储产品同样受益于自动驾驶时代激增的数据量带来的相关需求。根据美光科技嵌入式产品事业部市场副总裁Kris Baxter 的观点,自动驾驶对于存储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一是传感器端对信息 进行存储和传输,便于车辆最终做出决定控制,这个过程对于存储和内存产品需求都有大幅 度上升;二是车内驾 驶体验要求有 更快的存储和 写入速度,例 如未来语音识 别、手势识别、 驾驶员监控等功能提升;三是车内数据仪表盘未来对于存储产生很高要求,分辨率可能会涨 到 4K。

自动驾驶对已有的存储解决方案提出全新的技术要求。根据美光预测,随着自动驾驶从L1 升级到 L5,其对已有的存储解决方案提出全新的技术要求。包括存储带库、写入速率、容量 和性能等维度都会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自动驾驶 L1-L5 不同阶段对于内存和存储产品需求量不同。随着自动驾驶从 L1升级到 L5, 其对存储器的需求也在增加,自动驾驶 L5级别实现传感器融合和车辆控制两大功能,需要 不少于 10个摄像头、10个雷达、4个激光雷达以及 12个超声传感器共同作用,因此每一辆 智能汽车不论是对 DRAM还是 NAND Flash、NOR Flash 的需求都大幅上升。根据美光预 测,1)DRAM 方面:2017年,针对 L1/2智能汽车,平均每一辆需要 8GB的 DRAM,到了 2021 年,L3 需要 16GB,是 2017 年 2 倍;2025年,L5 则直接上升至 74GB。2)NAND Flash 方面:2017年,L1/2 需要 8GB NAND,到了 2021 年,L3 对 NAND Flash 的需求飞升至 256GB, 2025 年,L5 更是达到 1TB。

3.4. 传感层——自动驾驶升级之路,也是传感层硬件量价齐升之路

汽车自动驾驶离不开多种传感器。ADAS,即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利用安装在汽车上的各 种传感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动态物体辨识、侦测 与追踪,并进行系统的运算和分析,从而与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 车驾驶的安全性。

ADAS 由多项配臵协调系统构成,通常包括自适应巡航系统ACC,车道偏移报警系统LDW, 车道保持系统 LKA,前撞预警系统 FCW,自动紧急制动 AEB,夜视系统 NVS,盲点探测系 统 BSD,全景泊车系统 SVC 等。在汽车自动驾驶的技术演进过程中,ADAS扮演了未来汽 车实现自动驾驶的先导性技术,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循序渐进,完全自动驾驶形态不需要方向盘。汽车工程师协会(SAE)的 J3016 国际标准针对汽车制造商、供应商、政策制造机构划分了六个自动驾驶级别,用以区 分系统的先进程度。第3 级和第 4级之间出现了关键转变,驾驶员将监控驾驶环境的责任移 交给系统。

3.4.1. 摄像头产业链成熟,车均配臵数量增加带动市场需求增长

摄像头能够在有光情况下采集周围环境信息,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使得汽车能够自主判断人、 车、物等关键信息。Yole 预计,到 2024年平均每台汽车拥有 3颗摄像头。汽车摄像头结构 智能手机类似,均包含 CMOS图像传感器、镜头、马达、柔性电路板等主要器件,产业链 相对趋同。Yole预计全球摄像头模组产业链市场空间有望在 2024年达到 450亿美金,其中 汽车摄像头市场超过 50亿美金。

重点关注国内光学厂商舜宇光学科技,2018年已经实现车载镜头出货 4000万件。重点关注 已经布局汽车电子业务的欧菲科技,2018年收购富士天津车载镜头工厂,以及富士集团手 机及汽车镜头相关专利1040 项,丰富了公司在手机镜头方面的专利布局,也为智能汽车的 发展铺路。重点关注韦尔股份,拟收购全球第三大 CMOS 图像传感器厂商豪威科技。

3.4.2. 毫米波雷达市场复合增速25%,逐步向 77GHz统一

汽车雷达系统可分为三个子类别:短程(SRR),中程( MRR)和远程(LRR)。每种都有不 同的应用,远程(超过 100 米)通常用于前向碰撞避免,而短程和中程(100 米以内)用于 盲点检测、停车辅助系统、预碰撞警报、车道偏离警告或停停走走应急系统。

目前,24-29 GHz频段用于大多数短距离雷达,然而,由于此频率范围的功率输出存在许多 规定限制,将来可能被完全淘汰。而 77 GHz 雷达具有更广的距离覆盖范围(得益于其“全 功率”模式)和更大的可用带宽,从而将距离分辨率和精度提高了 20倍,同时由于频率更 高,因此具备相比于 24GHz更小的外形尺寸和更高的速度分辨率。市场空间看,在自动驾 驶技术的推动下,Yole 预计到 2022年汽车毫米波雷达模块的市场空间将达到 75亿美元,6年 CAGR 将达到 25%。

汽车雷达本质上是一套毫米波收发系统,硬件结构拆开来看,主要包括毫米波射频收发芯片、 高频 PCB、毫米波天线阵列、MCU等核心部件。与此同时,多波束扫描、短中长多范围覆 盖、3D检测等能力要求给汽车雷达的架构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芯片制造商通过不断增加 通道数量以满足多种现实需求。

基于成熟的 130nm SiGe 平台的汽车 77 GHz 雷达芯片,恩智浦和英飞凌是全球最大的供应 商。由于德州仪器公司(TI)在过去十年中开发了RFCMOS 技术,该平台正在迅速成为现 实,德州仪器和 ADI 也在提供基于先进CMOS 平台(低至 28nm)的芯片产品。 从产业链受益程度上看,毫米波射频芯片需求将迎来量价齐升,重点关注国内有机会参与毫 米波芯片生产制造的潜在受益标的三安光电,重点关注具备高频PCB 加工制造能力的深南 电路、景旺电子、沪电股份。

3.4.3. 激光雷达:技术升级与成本下降并行,市场空间尤为广阔

2016 年之前,光达(LiDAR,激光雷达)主要用于高分辨率 3D 地图和测绘,自从谷歌的自 动驾驶汽车项目出现以后,光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逐步被视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圣杯”。 LiDAR 的工作原理是 TOF 飞行时间法,通过计算发射光脉冲和接收光脉冲的时差计算外部 环境和物体距离。LiDAR在自动驾驶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适用于多种环境条件,探测范围从10 厘米到 100米不等,记录速度比普通摄像机视频快 30倍,还能提供非常精细的测绘图像, 其主要缺点是目前的成本偏高。

在过去两年中,已有超过 8亿美元投资于 LiDAR初创公司。例如,Blackmore成立于 2016年,从宝马和丰田获得了 1800万美元的投资。成立于 2012年的 Quanergy 在 2017 年获得 1.8 亿美元投资。虽然 LiDAR 目前技术的不够完善和成熟,但是初创企业、工业企业、Tier 1 厂商和汽车厂商都纷纷投资于不同的 LiDAR公司,谁也不想错过下一个百亿美金市场。Yole测算 2017 年光达单价为 5000 美元,预计到 2022 年光达单价下降到 3500 美元,到 2027 年下降到 500 美元,拉动市场广泛应用,市场空间将突破 110亿美元。

在技术方面,大多数现有产品使用波长在 830-940nm之间的激光束进行机械扫描。MEMS扫描仪有望成为汽车 LiDAR的下一代发展方向,体积更小,更便宜。Quanergy公司提出了 一种源于光纤通信技术的光学相控阵方案,成本低、体积小、安全性高。除此之外,Continental和 Xenomatix提出了闪光光达(Flash LiDAR),整个场景同时被照亮而没有移动部件。

光达处于起步期,虽然技术路线繁杂,但最终目标在于降成本。谷歌旗下公司Waymo 在 2019年 3 月宣布向其他公司出售其用在自动驾驶汽车上的定制激光雷达传感器 Honeycomb产品, Honeycomb包括短程、中程、远程三个激光雷达传感器,垂直视野达 90度,水平视野达 360度。Waymo 开放销售激光雷达,有助于实现产业规模效应,预期将加快降低光达的平 均价格。 从产业链受益公司角度,重点关注具备激光光源能力的大族激光、锐科激光;光学滤光片水 晶光电;通过外延并购预计可以切入整车组件供应的欧菲科技、立讯精密等。

3.5. 芯片层——汽车半导体,下一个蓝海市场

随着汽车电子进一步向电子化、智能化发展,汽车电子技术要求越来越高。未来 处理器、计 算能力将成为评价汽车性能的重要指标 。尤其是自动驾驶、车联网的发展将使车用芯片成为 未来汽车电子产业的核心。未来汽车半导体市场将为各大厂商提供一个高速成长的蓝海市场, 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指出,汽车是复合增速最快的应用领域。

目前,汽车半导体市场呈现国外巨头垄断的行业格局,车 用半导体大致可分为传感器、MCU、 ASIC、模拟芯片与功率器件等。根据 IHS 以及 SA 统计数据,2017 年汽车半导体行业 CR 10 达 66.7%,相比于 2014 年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属于低集中寡占性市场。随着汽车半导体市 场未来前景逐渐明确,未来 IC 市场驱动核心地位逐步确定,各大半导体厂商纷纷投入巨资 加码汽车半导体市场,产业并购呈现加速态势。传统汽车半导体厂商持续发力,希望能够扩 大原有竞争优势。2015 年 3 月 2 日,恩智浦(NXP Semiconductors)宣布收购竞争对手飞 思卡尔(Freescale),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汽车半导体解决方案和通用微控制器(MCU)市场的绝对领导者。随着智能汽车对于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需求快速增加,传统消费产品半导体厂商开始加速汽车半导体布局,英特尔、三星芯片巨头纷纷通过产业并购快速切入相关市场,抢占市场入口。

3.5.1. 制造/封测看国内产业链机遇

汽车半导体 Fab 代工趋势加速,国内代工厂迎发展机遇: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模式不断调整, 最初以 IDM 为主,上个世纪 90年代开始兴起 fabless、设计业,紧接着 foundry 代工业跟随 而行。进入新世纪后开始 Fab-Lite(轻晶圆厂)模式。全球最大的 Foundry 公司台积电利润率 水平赶超多数 Fabless 公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未来代工厂不再是最初的附属者定位,尤 其是进入 14nm/7nm先进制程后,投资金额巨大,许多 IDM公司进入“晶圆厂轻量化”或 者无晶圆模式,创新驱动了汽车内的芯片数量不断增加,IDM 模式快速迈向 FAB 模式。中 芯国际在 2016 年收购意大利集成电路晶圆代工厂 70%股份,凭借此项收购正式进驻全球汽 车电子市场,2018年 5 月,华虹宏力正式通过 IATF 16949 汽车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作为全 球提供沟槽型场截止型(Trench FS, Field Stop)IGBT 量产技术的 8 英寸代工厂,将积极开 拓汽车电子市场。英飞凌最新公告指出,预计未来前道外包比例由22%提升至 30%,后道外包比例由 23%提升至 32%(半导体制程包括前道、后道工序工艺)。

“新势力”切入,国内封装企业逐渐获份额:在 FAB 之外,还有封装。根据 Yole 最新报告, 安靠和日月光目前占到 80%的份额,但是也会有一些新势力会进入。长电科技收购星科金朋 后,2017年在汽车封装领域占比大约为 5%,太极实业苏州工厂主要以欧洲的客户为主,一 直做车规级封装产品。根据我们产业链调研,通富微电在汽车电子业务的规模相对较大,率 先切入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先客户,未来将依据公司的先发优势进一步拓展汽车电子产品。同 时,华天科技也有规划上车规封装产线。预计随着 FAB厂和封装厂的国产化支持,国内发 展 汽 车 半导体将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3.5.2. 车载功率器件发展迅速,逐渐实现进口替代

汽车电子 Tier2 半导体供应商对于技术要求较高,行业壁垒较高,市场集中度较高。目前国 内厂商在汽车半导体领域还处于落后地位,但是在车载功率半导体发展迅速,有望实现国产 替代。

根据 strategic analysis 数据,随着汽车电动化程度的提升,汽车半导体ASP 预计由 475美金提升至 750美金。轻混电动车半导体价值量为 475美金,插电混合电动车半导体价值量 为 740美金,纯电动汽车半导体价值量为 750美金(取消ICE,功率器件价值量有75 美金 提升至 455美金)。单辆汽车的功率转换系统主要有:(1)车载充电机(charger on board),(2)DC/AC 系统,给汽车空调系统、车灯系统供电,(3)DC/DC 转换器(300v到 14v 的 转换),给车载小功率电子设备供电,(4)DC/DC converter(300v 转换为 650v),(5)DC/AC 逆变器,给汽车马达电机供电。(6)汽车发电机

新能源汽车市场崛起,成 IGBT行业较强催化剂。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电动汽车充电基 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到 2020 年国内充换电站数量将达到 1.2 万个,分散式充 电桩超过 480 万个,预计至 2020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数量规模达 500 万辆。根据我们产业链 调研, IGBT 模块占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控系统成本的 30%,整流模块占到直流充电桩成本 的 20%,预计新能源车及充电桩市场崛起,可带动 IGBT及整流模块的市场需求。

国内厂商国产替代机会逐步显现。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驱动下,相关功率半导体厂商纷 纷投入研发。目前在车载功率二极管方面,云意电气具有相当竞争力;IGBT 方面,华微电 子、中车时代电气,比亚迪等厂商也具有一定的实力。

3.6. 能源层——动力电池组为核心部件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 载动力装臵),综合 车辆的动力控 制和驱动方面 的先进技术, 形成的技术原 理先进、具有新 技术、新结构的汽车。现阶段关注的重点是锂电动力汽车。

优点: 输出稳定扭矩、转速的范围远大于内燃机;结构简单,无需变速箱等复杂部件;可通 过电控系统实现对汽车的精确控制。 缺点:电池组的能量-重量比远低于汽油、柴油,满电行驶距离较短;充电速度慢、充电桩未 完全普及。

动力电池组

动力电池组是新能源汽车成本最高的部件,占整车成本的 40%。动力电池组主要由电池包(PACK)和电池管理系统(BMS)组成。 电池包组有不同的封装方式,除了要满足续航和动力需求,还需要处理好载流量与发热量的 关系、模块之间连接的稳定可靠性、模组间的温差、整包的抗震性、防水性等。

从 2016 年至今,动力电池市场愈发集中。2018 宁德时代、比亚迪的电池装机量远高于排名 第三的国轩高科,同时这两家企业的同比增幅也达到了100%左右,超过了其他供应商。 技术层面,现有的锂电池容量已经遭遇瓶颈,能量密度难以突破 300 Wh/kg,无法满足市 场对于高续航电动汽车的增量需求。业界预计锂电池技术的突破点在于高镍正极+准固态电 解质+硅碳负极。

电动机

电动机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采用比较多的是永磁同步电动机和交流异步电动机,整体而言

永磁同步电机重量更轻、结构更简单,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动力电池输出的直流电经过

逆变器转为交流电送至电动机。电动机方面有两项关键技术,一是薄电磁钢加工技术,二是

绕线技术。薄钢层数的提升能够增加电机效率,也可以降低电机工作温度;定子中的绕线量

可以决定电机功率大小,而决定绕线量的则是在有限空间内铜线可以绕机芯的圈数,安川电

机已开始研发电子绕线技术。

电控系统

相比于传统动力汽车,新能源汽车有能力也有必要通过电控系统来对整车动力进行调控,以

最大限度实现操纵上的精准性和续航上的持久性。

其中,电池管理系统主要通过检测电池组中各单体来确定整个电池系统的状态,并根据状态

对动力电池系统进行相应的控制调整和策略实施,实现对动力电池系统及各单体的充放电管

理,以保证动力电池系统安全稳定地运行。

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在整车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中 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又是最重要的 部件,成本占比超过 40%。IGBT 是由 BJT(双极型三极管)和 MOS(绝缘栅型场效应管)组成 的复合全控型电压驱动式功率半导体器件,兼有MOSFET的高输入阻抗和GTR的低导通压 降两方面的优点。IGBT 是能源变换与传输的核心器件,俗称电力电子装臵的“CPU”,作为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轨道交通、智能电网、航空航天、电动汽车与新能源装备等领域应 用极广。现阶段大陆企业在 IGBT 领域和国外领先企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IGBT应用广泛, 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加会给 IGBT供应商带来较大利润空间。

热管理系统

热管理系统属于新生市场,各个厂商的设计方案迥异,国内外厂商基本没有技术差距,加之中国市场体量较大,国内热管理供应商会有较高利润空间。

3.7. 物理层——汽车智能化升级,柔性生产设备需求旺盛

3.7.1. 对标 3C电子装备,汽车电子有望成为下一个装备大市场

汽 车 或 将成为下一个流量入口,电子装备需求旺盛 终端产品的智能化升级,对生产环节的效率、精度、成本控制、柔性制造能力等提出更高的 要求。以智能手机行业发展状况为例,2011-2018 年间,全球智能手机年出货量 CAGR 高达 16.1%,经历了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过程;智能手机的普及,带动手机销量快速提升,且产生 许多全新的智能机零部件(包括主板、面板、摄像头等其他零部件)的生产需求,原先劳动 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已经难以满足,自智能机普及开始,消费电子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水平显著 提升。IFR 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7年间全球应用于 3C消费电子(即电子电器)行业的 工业机器人销量年均复合增速达到 30.0%。目前,包括无线充电、柔性折叠屏、全面屏等新 应用仍在智能手机上不断创新,将拉动上游设备投资需求逐步增长。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 有量的提高, 汽车成为人类 除了家和工作 单位以外的“ 第三空间”,叠 加汽车大大拓展活动空间的属性,可以衍生出手机所不具备的应用场景,有望成为继手机以 后的又一流量入口。 为达到这一目 的,汽车电子 化率将快速提 升,电子元件 将呈现多样化、 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特征。 汽车电子元件的多样化、个性化使得制造工艺更加复杂,有时需要在一条产线上批量生产多 种型号的产品,这对生产线的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来看,汽车行业的柔性产线主要 包含自动加工设备、智能物流设备、自动检测设备、智慧厂房设备等,具体如下表所示:

汽车行 业整体的智能 生产设备投资 正从整车端不 断向下游汽车 零部件及配件 制造行业深化。

行业数据显示,2008 年前后,汽车整车制造的设备工器具购臵固定资产投资额快速上升, 整车端智能制造设备(包括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类)率先普及。汽车电子等需求催 化下,汽车行业智能化水平正向零配件环节持续渗透,2010年起,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 行业设备工器具购臵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速持续高于整车端。未来随着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 短、产品复杂程度的提升,汽零环节柔性智能化生产设备需求旺盛。

相较 3C 装备,汽车电子装备壁垒更高,附加值更大

据 COBOT 数据,2013年至 2017 年我国 3C 制造企业从约 1.23 万家上升至约 1.56 万家,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 6.09%。我国的生产企业普遍处在产业链的下游,以产品加工组装为主要 业务,行业附加值较小,利润严重偏低,3C制造行业销售净利润率一直保持在 4%左右。 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成本较为敏感,在自动化改造过程中对高端设备需求有限。

与 3C 电子相比,汽车电子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更为严苛。首先发动机、底盘、车身等关键汽 车电子部件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安全,直接影响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在3C 电子产品中看起来 无害的部件故障可能对运动中的车辆造成重大安全隐患。据林德电子预计,能够完全自动驾 驶的智能车辆将使用多达 7,000 个芯片。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今天标准已经非常严格的1ppm 的故障率,也会导致1,000 辆汽车中的 7辆具有安全风险,对自动驾驶推广来说,这 仍然是一个过高的比例。因此,汽车电子行业引入了针对零缺陷目标的优质卓越计划,需要 全产业链共同配合实现。

此外,汽车电子面临着比 3C电子更为复杂严苛的使用环境(温度、湿度、振动、加速度等)。 拿传感器举例,由于 汽车电子控制 系统的多样化 ,其所需要的 传感器种类、 数量不断增加。 汽车传感器在性能上,应该具有较强的抵抗外部电磁干扰的能力,保证传感器信号的质量不 受影响,在特别严酷的使用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精度;在结构上,具有结构紧凑、安装方便 的优点,从而免受机械特性的影响。

3.7.2. 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普及带动汽车电子装备用量上升

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先进技术在全球迅速普及,整车电子化率不断提升。以新能源汽车 为例,新能源汽车用电池电机电控变革了汽车的传统动力系统,也导致汽车电子占据整车成 本较大。据智研咨询数据,燃油车的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成本的比例约为 15%-28%,而纯 电动车的这一比例达到 65%。汽车电子相关零件、系统的生产线建设带动智能化装备的用量 快速上升。

3.7.3. 蓝海市场吸引装备企业切入,两类企业具有优势

由于汽车电子化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且传统零部件长期由国际电子零部件龙头垄断,造成 国内配套装备企业较少。随着电子化率快速上升,汽车电子装备成为自动化企业瞩目的新蓝 海。

汽车电子零件种类繁多,目前一些技术最先进的车辆集成了大约 450 个半导体设备。这些电 子零件外形尺寸相差大、涵盖技术内容广、功能差异化显著,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产品制 造业风格迥异,导致生产设备以非标定制为主。 非标定制设备企业一般毛利率较高,但由于研制周期长、人员投入多、存在设计失败和返工 风险,造成管理成本剧增。而汽车零部件行业长验证周期、稳定的传统供应关系又使潜在竞 争者难以切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两类企业具备优势: 1)推行标准化、模块化的企业 虽然非标设备从外形尺寸到性能要求都完全不同,但可抽象成运动控制技术、管线布局技术、 密封技术、传感技术等若干功能模块,而这些功能模块的技术要求基本相通。通过对各个技 术模块的标准化、模块化,不仅可快速提升产品质量,还有助于缩短工期、提高人均产值和 减少核心客户依赖,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其他:略。

如需了解详细内容,请在PC端登陆www.vzkoo.com,搜索下载本报告。

相关问答

为什么车换导航后音质没那么好了?

二是市场导航主机的价格不断下跌,厂家往往会在音质部分进行缩水,解码、功放IC都用上廉价产品,因此效果反而不及原厂主机。不少改装店会推荐上功放、换喇...我身...

像马卡龙一样好吃且有名的甜点还有哪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拿破仑Mille-feuille拿破仑的法语意思是“一千层”,所以也叫千层酥。一共三层焦黄色的千层酥皮,中间涂满馥郁香甜的香草奶油和卡仕达酱(也...

想换一块大一点的中控屏,安全吗?对车是否有影响呢,?-ZOL问答

原主机的优点是带CD、功放IC不错、有实体按键好操作、支持蓝牙、匹配度完美...别说是如大牌飞歌卡仕达之类的,要么就是做工山寨,要么如大牌价格两千多太贵还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