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mcu上市公司有几家 国内20家MCU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表现:几家欢喜几家愁

小编 2024-11-25 产品展示 23 0

国内20家MCU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表现:几家欢喜几家愁

(文/程文智)根据Omdia数据,2021年中国MCU市场规模72亿美元,同比增长26%;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到约82亿美元,且主要为恩智浦、Microchip、瑞萨、ST和英飞凌等几家头部企业所占据,国内MCU企业的市场份额并不大。但国内MCU企业玩家却有很多,据<电子发烧友网>统计,可以提供MCU产品的上市企业就有20家之多,这还不包括2021年成立MCU事业部,今年会推出MCU产品的模拟厂商思瑞浦;计划扩充电机驱动、通用电源、MCU产品线的纳芯微;即将推出车规MCU产品的韦尔股份等等。

MCU上市公司汇总

现在各家上市公司的中报已经发布完毕,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企业上半年的表现。根据各家公司的市场表现,我们将这些企业按照市值进行了有一个排名。从市值可以看到,兆易创新以767.05亿元市值排名第一,紧随其后的是690.8亿元的华润微和646.28亿元的纳思达。其实这几家企业当中MCU业务的营收都不是其主要营收,兆易创新的存储业务营收更多,华润微的代工业务收入更高,而纳思达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打印机和耗材。

这20家MCU产业上市公司中,市值超过100亿元的有11家,市值最低的是9.62亿元的晟矽微电。其中科创板7家;沪市主板4家;深市中小板2家;创业板4家;新三板3家。

图:按市值排名的MCU相关企业,截至2022年9月9日收盘(来源:同花顺,电子发烧友网)

经过去年的缺货涨价之后,今年的MCU市场开始分化,更多的是结构性缺货行情。其中,由于手机、PC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需求持续低迷,导致了消费类相关的芯片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而车用、工业用的芯片产能依然紧张,特别是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车用MCU市场需求不降反升。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变化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据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跌的MCU公司有10家之多,其中有两家还出现了亏损,分别是四维图新和晟矽微电。

净利润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国芯科技,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823.088%。据公开资料显示,国芯科技汽车电子总成及新能源电池管理MCU新产品取得突破。该公司不久前发公告称,其对标恩智浦MPC5674F的车规级MCU芯片CCFC2007PT已经研发成功,该芯片是基于该公司自主PowerPC结构C*Core CPU内核研发,主频高达264MHz,工作温度为-40℃~125℃,可以广泛应用于汽、柴油车动力总成和新能源电池管理。

另据国芯科技官网介绍,该公司目前具有10余款汽车电子与工业控制芯片,主要包括2002BC、2003PT、2006PT、2007PT、2012BC、2013PT、2016BC、3007PT,分别对标NXP MPC5604、5634、5554、5674F、5604/5607、5634M、TC234L/CYT2B98(Infineon)、5777M,其中2012BC和2007PT两颗芯片已公告披露研发成功,预计后续系列芯片将陆续研发成功投向市场。

此外,复旦微电、纳思达和兆易创新的净利润同比增速也很可观。

MCU产业上市公司MCU业务的营收情况

从<电子发烧友网>统计的数据来看,20家MCU产业上市公司的MCU业务收入加起来应该不会超过50亿元,其中MCU业务收入最大的是兆易创新,达到了17.46亿元,同比增长119%,占其总营收的36.53%。这与兆易创新这几年来积极向工业和汽车电子市场切换不无关系。

根据兆易创新2022年半年报显示,该公司MCU已经拓展至22nm,其MCU产品在工业自动化、能源电力,以及无线通讯类应用领域增长良好。据了解,目前兆易创新工业类客户收入占比已经接近44%,与大家电类比例持平,其后是汽车电子客户。工业类客户中包括了国内一线光伏、储能电站、PLC和医疗器械等厂商。

在车用市场方面,兆易创新也在加速落地,其MCU产品已经在车身、座舱、安全、动力、底盘等汽车领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另外,该公司车规认证的MCU产品线也即将在Q3季度推出。

表:20家MCU产业上市公司2022年上半年的营收,净利润及MCU业务收入情况

华润微、纳思达、瑞芯微、上海贝岭、国民技术和士兰微等几家企业并没有将MCU产品的营收单独列出,表格中所列数据为推测的数据,MCU业务营收数据应该会少于表格中所列数字。

其中,华润微将MCU产品归类到了集成电路事业群,该事业群还包括IPM、烟雾检测、智能电网项目重点产品等。据其半年报披露,其32位MCU系列新产品电机控制MCU已完成设计并工艺流片、安全应用MCU完成SOC初版整合;而其联网烟雾报警产品实现了工艺迭代升级,上半年销量达千万颗以上。

复旦微电的MCU产品线上半年增长177%,达到了2.76亿元。其中单相智能电表MCU占比50%~60%,表厂需求旺盛,去年欠客户的几千万颗已经于今年交付。复旦微电智能电表产品线已拥有FM330x/331x/33A0xx/33A0xxB系列智能电表MCU芯片、FM3316/3313/3312、FM33A0xx/33G0xx系列超低功耗MCU芯片,以及FM38025T高精度实时时钟芯片、FM320x系列电力载波芯片,MCU核心系列产品涵盖了从8位机、16位机到32位ARM Cortex M0+平台,内嵌存储容量从64K直至最高的512K,实现了产品的平台化、系列化,被广泛应用于智能电网、智能三表、智能路灯、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应用领域。另外,其LG系列MCU成功获得AEC-Q100认证,已进入了市场推广期,定点车型有100余个,有望明年大规模放量。

MCU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及研发投入情况

根据毛利率的统计可以看到,半导体公司毛利率基本都在30%以上,其实MCU产品的毛利率会比其总体毛利率更高,比如兆易创新MCU产品线的毛利率在60%以上。这20家MCU公司中,毛利率最高的是四维图新达到了56.02%;紧随其后的是国芯科技为53.40%;然后是东软载波和兆易创新,均超过了49%;中颖电子、中微半导、国民技术、芯海科技和乐鑫科技的毛利率也均超过了40%。

表:MCU上市公司毛利率及研发投入情况统计(数据来源:各公司半年报,电子发烧友网统计)

研发投入方面,总额最大的是纳思达的8.04亿元,但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并不大,仅为6.54%;然后是四维图新,研发投入达到了7.06亿元,占总营收比例也很大,达到了51.61%,这与四维图新的产品规划密不可分,因为四维图新的MCU产品线是面向汽车电子市场的,相应的研发投入就必然比其他做消费类和工业类MCU产品的公司要大很多,毕竟车规MCU的IP授权费、流片成本,人才费用都相对更高一些。这让小编想起曾经跟行业类的人士的交流,其实车规MCU产品的毛利率并不会比工业类和消费类MCU产品更高,反而可能会更低,因为投入更大,营收可能还不高。当然,随着汽车智能化对芯片算力要求越来越高,车用MCU逐步从8/16位MCU转向32位,叠加车用MCU市场规模和MCU产品价值量的提升,这个情况未来可能会有所改善。

结语

从上市的MCU公司上半年的表现来看,专注于消费类市场的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快速切换至工业和汽车类市场的公司的业绩表现更好。还有就是对研发越来越重视,从近几年的财报数据可以看出,国内MCU公司的研发投入几乎每年都在增长,这也可以看出国内MCU公司对技术人才越来越重视,对产品的性能也越来越看重。

中国大陆上市MCU企业营收排名出炉!开启车载MCU自救模式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刘静)2021年MCU供给紧张,平均售价增长10%,MCU成为飙升最厉害的芯片类别,国产MCU厂商净利纷纷暴增,国民技术净利甚至涨超18倍。而到了2022年MCU赛道却上演大变脸,市场规模增速从超20%骤降至7%以下,产品价格腰斩降价,企业库存积压难销。

为了窥探中国MCU产业的发展变化,电子发烧友于近日整理了中国大陆上市MCU企业2022年的业绩情况,从MCU业务收入、排名变化、MCU增速变化、销量、毛利率等方向进行梳理。

中国大陆上市MCU企业营收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量产并销售MCU产品的上市公司大约有20多家,包括芯海科技、中颖电子、峰岹科技、乐鑫科技、中微半导、钜泉科技、恒烁股份、兆易创新、华润微、纳思达、复旦微电、士兰微、瑞芯微、四维图新、上海贝岭、国芯科技、国民技术、东软载波、力源信息等A股上市的,以及新三板上市的汇春科技、华芯微、晟矽微电。

虽然国内MCU市场规模不大,且低质量内卷严重,但仍持续有新玩家加入这个赛道,今年LED驱动芯片巨头晶丰明源也宣布跨界加码MCU芯片领域,以现金的形式收购MCU企业凌欧创芯38.87%的股份。此外国产处理器领先企业龙芯中科也在跨界研发车用高可靠MCU芯片。

通过整理发现,2022年MCU业务收入最高的中国大陆上市公司是兆易创新,以28.29亿元排名第一。根据Omdia的统计数据,2020年MCU营收25亿元的兆易创新并没有闯入全球Top10,而到了2021年MCU业务收入高增长225.30%,市场排名迁跃到全球第8位。

在2022年MCU行业寒冬下,兆易创新MCU业务为何仍能正向增长15.19%?据了解,虽然兆易创新的MCU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领域,但2022年其MCU产品在工业领域、网通领域营收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且在汽车前装应用领域亦实现良好成长,加之MCU海外业务拓展顺利,支撑全年MCU业务收入正向增长。截至目前,兆易创新MCU产品已成功量产38大系列、超过450款MCU产品,工艺制程主要集中在55nm及40nm。

备注:纳思达、士兰微、中颖电子、中微半导和国芯科技并没有把MCU业务单列出来,上图这几家上市公司的MCU业务相关数据为推测数据。此外瑞芯微、上海贝岭、国民技术、晟矽微电等上市企业也有做MCU产品,但MCU营收混入大类别,不好推算,遂没有加入上述表格。

中颖电子是一家专注于MCU、锂电池管理及AMOLED显示驱动芯片设计的公司。锂电池管理芯片业务占比在30%左右,AMOLED显示驱动芯片业务占比在15%左右,以此推断2022年中颖电子MCU芯片业务占比大约在55%左右。2022年中颖电子全年实现16.02亿元营收,MCU芯片产品销售收入约在8.81亿元左右,在中国大陆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兆易创新。

目前中颖电子的MCU产品主要是面向智能家电、电动自行车、变频电机等工业应用领域,2022年中颖电子受终端需求疲弱,家电主控芯片销售同比下滑,客户端下半年的订单大幅减少。中颖电子采取持续推出更具差异化和竞争力的新品贡献新业绩,以稳固在家电MCU市场的领先地位,2022年其针对智能家电新推出ARM Cortex-M0+内核的0.11um MCU通用产品,同时多颗成本优化的新产品,预计2023年下半年会推向市场。此外,中颖电子备受关注的32位ARM内核变频电机控制芯片,目前已在变频空调、变频冰箱领域实现大批量产出货,在变频洗衣机领域实现小批量生产。未来,中颖电子的MCU产品应用会进一步延伸至汽车电子领域,目前其已积极投入汽车芯片相关技术研发。

纳思达的集成电路业务主要包括:打印类芯片(打印机主控SoC芯片及打印机通用耗材芯片)、非打印类芯片(工业级/车规级微控制器、系统级芯片及加密芯片等)。其中纳思达MCU业务主要是通过控股子公司极海微电子开展的,2022年极海微电子非打印耗材芯片业务营收为5.96亿元,以此可推断纳思达2022年MCU业务收入定然是小于5.96亿元的。2022年,极海微电子在工业控制领域推出6大系列共24款APM32工业级MCU,并推出9款通过AEC-Q100认证的车规级MCU新品,工业及汽车电子领域实现突破性跨越成长。

2022年复旦微电智能控制MCU业务收入创下5.95亿元的亮眼成绩,MCU收入超过纳思达,成为中国大陆上市公司中MCU营收排名第三的企业。跟兆易创新和中颖电子不同的是,复旦微电专注的是智能电表领域应用的MCU产品设计,其智能电表MCU在国家电网单相智能电表MCU市场份额领先国内大部分同行企业。此外,复旦微电近几年还在延伸布局汽车电子 、智能大家电等领域的主控MCU芯片产品。

2022年复旦微电MCU产品完成了12寸55nm和90nm嵌入式闪存工艺平台的开发与流片,预计将在2023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推出多款基于12寸工艺平台的大容量、高可靠性、高性能工业级和车规级MCU产品。

2022年MCU芯片应用领域需求出现分化,与家电等消费领域大幅下滑相比,智能电表领域表现出强劲需求,多个从事智能电表MCU业务的上市公司实现业绩亮眼增长。其中,复旦微电MCU业务收入实现101.01%的增长,成为2022年MCU业务增长最强劲的企业。此外,同样从事智能电表MCU业务的钜泉科技,2022年MCU业务收入也实现93.57%的增速,近乎翻倍增长。

此外,批量出货通用MCU的国民技术,近年MCU业务也增长强劲。据了解,国民技术在集成电路领域拥有通用MCU、安全芯片及射频芯片产品线,而在芯片类别中MCU产品销售占比已由2020年上半年的不到1%提升至2021年上半年的51%左右,2022年MCU具体销售占比虽没有披露,但暂且51%来推算,它2022年的芯片类产品收入合计为4.58亿元,预计MCU业务收入应该在2.34亿元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国民技术还重点布局高可靠的车规MCU,目前已经有MCU产品在车载领域陆续出货了,未来MCU业务收入有望实现更快速的增长。

虽然比不上2021年的集体翻倍增长,2022年国内大部分上市公司MCU业务仍维持正向增长,MCU业务收入下滑较严重的也就乐鑫科技和华芯微。乐鑫科技是物联网Wi-Fi MCU芯片领域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22年MCU业务实现4.06亿元收入,较2021年下滑26.58%。而华芯微产品以8位MCU为主,同时具备32位MCU芯片设计与开发能力,产品应用主要集中在智能家居、消费电子和智能安防等领域,2022年全年华芯微MCU产品收入为0.66亿元,较2021年下滑27.87%。

库存量最高增加538%,MCU成厂商毛利率下滑重灾区

国内上市公司MCU产品主要集中在消费电子、智能卡和水电煤气仪表等中低端应用领域,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高端领域应用得比较少。而2022年全年MCU结构性需求分化明显,消费电子需求持续疲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领域需求持续高景气。市场需求的持续波动,造成了MCU行业产能过剩,国内企业MCU库存高企。

电子发烧友通过整理发现,在9家把MCU业务单列出来的上市公司中,2022年MCU库存量同比增长超过100%的企业便有6家,包括恒烁股份、峰岹科技、钜泉科技、复旦微电、中颖电子和中微半导。

备注:上图中颖电子和中微半导的数据为全部产品线集成电路的销量及库存

其中库存量同比增长最高的是恒烁股份,2022年其MCU库存量近七千万颗,库存量比上年增加538.46%。2022年受消费电子等领域的影响,客户对恒烁股份的MCU产品采购量下降且提出降价要求,2022年恒烁股份MCU产品平均单价同比下降约15%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当期MCU产品毛利率同比减少10.77个百分点。据了解,恒烁股份的主要客户是赛腾微、上海巨微、翱捷科技、兆讯科技、杰理科技等。

MCU库存量同样高增长的还有峰岹科技,2022年其MCU库存量达3155.13万颗,同比高增长464.39%。峰岹科技专注的是高性能电机驱动控制芯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产品主要应用于智能家电、电动工具、运动出行、汽车电子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企业中,虽然峰岹科技MCU库存高企,但其MCU产品毛利率下滑幅度是最小的,较2021年仅减少0.05个百分点,说明其MCU产品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价。

国产MCU龙头兆易创新,2022年也有超1.4亿颗MCU压在手上,库存量较2021年增加63.91%,MCU产品毛利率减少1.51个百分点。

MCU从 2021年的一片难求,到2022年的库存高企,让中国厂商措手不及。为了确保业绩和市占率,MCU厂商只能砍价降库存。业内人士认为,MCU库存恢复正常水准,需求回暖至少要等到2023年第二季度。

布局车规MCU的厂商的最新研发进展

汽车电子是全球MCU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2021年 MCU销售额以23%的速度增长至196亿美元,2022年销售额这一数据突破215亿美元,同比增长10%。随着智能驾驶、新能源汽车的逐步发展,车用MCU市场不断扩容,成为厂商积极布局的新蓝海市场。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在车用MCU领域研发进展如何呢?

2022年,兆易创新正式发布首颗车规MCU产品GD32A503系列产品。对于2023年,兆易创新表示公司将持续推进车规级存储及MCU产品,特别是Flash大容量产品及MCU GD32A503系列产品。

坚持MCU及锂电池管理芯片进军车规应用领域经营策略的中颖电子,2022年首款车规级MCU工程品完成多个客户端送样、测试及进行应用开发,AECQ100的质量认证也正在进行中。

中微半导同样也将汽车电子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其还成立了汽车电子事业部,2022年车规级MCU产品实现零突破,BAT32系列近10款产品应用于汽车前装市场的销量大幅增加,产品批量导入到长安、比亚迪、广汽、吉利等汽车终端客户。三季度,中微半导新一代车规级MCU BAT32A系列产品发布,产品通过AEC-Q100 Grade1车规级标准,单月出货量已经达到十几万颗。

2023年,中微半导表示将充分利用募资,对已有车规级产品进行升级,同时公司也将推出更大资源、更大算力的ARM4内核产品,丰富车规级产品系列;同时待ISO26262功能安全认证于2023年第二季度完成后,将继续进行相关安规产品的研发。相较2021年,2022年中微半导首次将汽车电子芯片业务收入单列出来,当期汽车电子芯片创造1768万元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78%。

2022年纳思达控股子公司极海微电子完成自主研发汽车级通用MCU平台,衍生出系列高性能车规级产品线,共推出9款通过AEC-Q100认证的车规级MCU新品。纳思达透露,2023年上半年还将继续推出多款通过车规AEC-Q100认证的MCU芯片产品。

2022年,瑞芯微面向汽车仪表盘应用的MCU产品RK3358M、RK3568M实现规模量产。

四维图新2022年完成了多颗32位车规MCU芯片的研发,包括国内首颗符合功能安全ASIL B等级要求的MCU产品,首颗基于纯本土供应链的MCU产品等。截至2022年底,四维图新的车规级MCU累计出货量已超3000万颗,MCU芯片在国产32位车规MCU中销量保持第一。

2022年国芯科技成功研发了CCFC2010BC/CCFC2011BC/CCFC2012BC等一系列中高端车身/网关控制芯片。其中CCFC2012BC芯片性能,据说可对标恩智浦MPC5604BC、ST的SPC560B50等国外产品。目前,国芯科技的车规级MCU产品已进入比亚迪、上汽、长安、奇瑞、东方等国内知名的汽车品牌厂商。

总结:

整体来看,202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MCU业务收入增速明显放缓,库存高企、毛利率下滑问题严重。智能电表细分领域的MCU企业,业绩表现较为亮眼。2023年一季度MCU业务占比超40%的芯海科技、中颖电子、中微半导营收出现负增长,可见一季度MCU行业库存仍旧没有完全消化,MCU砍单降价大戏仍未真正落幕。但好消息是,2022年国内MCU厂商已经开始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