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彩电干扰故障维修实例
例 1、TCL LCD32K73的 VGA图像有绿色的彩条干扰
开机测试,发现在VGA状态下图像有绿色的条状干扰。切换其他信号测试正常,故障现象只是在VGA状态下存在。根据信号流程图可知,VGA信号通过VGA插座进入后,直接耦合到超级芯片U100 (MST718BU)处理。因为是绿色干扰,于是检测G信号的输入脚12、13,发现13脚没有G信号的波形,12脚正常,怀疑G信号输入耦合电容C123有问题。随后检测发现C123 电容发黄鼓包变质已无容量。更换C123后, 通电测试13脚已有波形,试机,一切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例2、TCL LCD2026A屏幕有干扰拉丝现象,按菜单键却看不清菜单显示的内容
开机观察,按“菜单”键,发现根本看不清菜单显示的内容,试按压“音量”键,发现音量显示正常,从该故障的表现形式来看,MCU的软件部分出问题的可能性较大。试更换存储器,发现故障消失,说明故障确实由软件故障引起。在调试该机器时,发现将菜单中的“菜单放大”功能打开后,就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再对照说明书检查,发现此项功能并没使用,说明本机初始化菜单设置有误。于是,操控机器进入工厂菜单(方法:按菜单键,再按密码“3210”),查看ENABLEZ00M (放大功能设定)为0,改为1,退出工厂 菜单,再试机,发现菜单放大功能已关闭,故障排除。
例3、TCL LCD2726H图像上半部常出现绿色竖彩条
根据以往的维修经验,此现象大多由数字电路或模拟板元件有接触不良引起。在故障出现时,测得JP3接口的Y、U、V输出信号波形异常,再测输入波形正常。首先代换了数字板,试机故障依旧,然后代换模拟板后,故障消失。最后对模拟板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电源输入经印刷电路板至 IC202(TDA9178)在印刷板处虚焊,造成电路接触不良。经除尘清洁补焊后,一切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例4、 海信TLM2077屏幕显示干扰竖线
通电试机观察,显示屏显示3条干扰竖线,严重影响图像的显示效果,但伴音正常。用手按压显示屏时,竖线随即消失,当把按压的手松开后竖线又马上出现。根据以往的维修经验,此故障大多是由显示屏内部电路接触不良造成的。于是将显示屏的屏蔽盖拆开,接通电源,用手按压LCD屏与驱动电路的各连接插座,干扰竖线消失,说明信号传输排线接口接触不良。此排线插座较难焊接,整块显示屏很难修复,将整块显示屏更换后,排除故障。
例5、 海信TLM-32V66C开机后辐射干扰,刚看到厂标就立刻暗屏
测电源板的几路电压都正常,亮度控制电压也正常,背光亦正常点亮,加上信号之后却看不到图像,伴音正常。此机曾修理过,当时也是图像有不稳定的异常干扰,暗屏。解决此类故障,一般可用锡箔纸屏蔽辐射干扰方法修复。该机背面是塑料板的液晶屏, 用贴锡纸的办法解决干扰暗屏故障效果最好。先 把所有电路板拆卸下来,然后在液晶屏塑料背板贴满锡纸,并使其与接地的金属架连接好。在原来装电路板的位置,加上一张绝缘纸并固定好,以防范锡纸与电路板碰接造成新的故障。处理好装上后盖试机, 一切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例6、海信TLM32V78X3D屏幕出现异常干扰
开机后正常蓝屏,随之整个屏幕出现黄色, 接着出现不同颜色竖条纹及布满屏 幕的彩色方块,后出现黑屏,出现黑屏时观察背景灯管也不亮。检查主板与屏线之间的一小块逻辑板,发现该板有焊接过的痕迹,也没有发现问题。怀疑主板地线接触不好,或是主板与地之间的故障。随后检查地线及接地电阻均合格。进一步检查灯管屏蔽线金属条, 发现灯管下面的金属条已断裂,分析为金属条断裂放电造成干扰。经连接维修复原及绝缘处理后, 一切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例7、长虹 LT32600在TV状态有亮点干扰
根据现象分析,该故障可能发生在高频调谐器等相关部位。检修时,打开机盖, 开机,在TV状态下所有频道均出现亮点干扰。用示波器测高频头+32V供电时,发现其波形上下波动, 正常情况下波形应为平滑直线,怀疑+32V受干扰影响。检查倍压电路时,发现电感L69与倍压电路相碰,拨正L69后,亮点干扰消除,一切恢复正常, 故障排除。
例8、长虹LT37600图像有网纹干扰
根据故障现象判断, 故障应在高频头U28与MST9X88L组成的电路上。检修时, 首先输入AV信号,此时图像正常,说明故障与高频头U28相关电路有关。再检查高频头U28的供电电路, 发现高频头的②脚的外接电容CA70 (10uF)虚焊。重新清洁除尘焊接后,一切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例9、康佳TM3718机内有‘嗡嗡’干扰声
通电开机,将伴音的音量关至最小,机内仍然有嗡嗡的干扰声,但图像和伴音正常。首先怀疑是开关电源电路有问题,用新的开关稳压电源板代换,试机,故障依旧。分析可能是开关电源的带负载能力差,于是将逆变器电路的供电切断,试机,故障依旧。首先检测各关键点的电压都正常。试着代换数字信号处理板,故障不变,怀疑是显示屏的问题, 将显示屏与数字信号处理 板连接的排插XS505拔开,试机,嗡嗡的干扰声没有了。试着更换同型号的显示屏(奇美屏),开机,干扰声消失。最后,拆开显示屏检查其内部电路,发现是时序控制板有问题。将其更换后,故障排除。
提示:通常20英寸以上的显示屏中都有独立的时序控制板,可以根据维修需要拆换。20英寸以下的显示屏,其时序控制板电路与LCD屏绑定成一体,不能单独拆换。
例10、LG 32LZ50图像竖线部分有噪波干扰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 此故障是由于5V 电源滤波不良引起的。根据已往检修经验,在5V电源IC505的C503处增加一支47pF/16V(S0006)滤波电容,即刻消除图像竖线噪波干扰。该机加装后一切恢复正常,故障排除。
新材料产业153页深度研究报告:七大方向全面梳理(中篇)
(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张夏、耿睿坦)
五、新材料方向之四——新型塑料
5.1、聚酰胺(PA)
聚酰胺(PA)材料具备力学与化学方面的优异性能,应用场景遍布机械制造、冶金化 工、光导纤维、LED 封装部件等一系列生产制造关键领域,重要性位于五大工程塑料 之首。 我国已在常规 PA 领域取得生产与消费上的迅猛增长,一些关键原料的产销已经 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受制于国外垄断企业对于原材料生产技术的技术壁垒,国内高端 特种尼龙的产能受限,进口依赖度较大且供需失衡严重,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在“碳 中和”及“以塑代钢”政策背景下,实现聚酰胺及其衍生产品的国产替代对我国新能源 产业、电子通信、交通运输等领域的高端制品发展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1)概述及应用方向
聚酰胺俗称尼龙(Nylon),英文名称 Polyamide ,简称 PA,包括脂肪族 PA、脂肪—芳香族 PA 和芳香族 PA,它是美国 DuPont 公司最先开发用于纤维的树脂,于 1939 年实 现工业化。PA 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包括力学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药品 性和自润滑性,且摩擦系数低,有一定的阻燃性,易于加工,适于用玻璃纤维和其它填 料填充增强改性,提高性能和扩大应用范围。PA 广泛用于机械、汽车、电器、纺织器 材、化工设备、航空、冶金等领域,成为各行业中不可缺少的结构材料。
聚酰胺(PA)是最重要的工程塑料,无论在产量和产能上或者在消费数量上,都位居五 大工程塑料之首。 尼龙产业家族庞大,产品种类繁多,根据各个重复的酰胺基团的碳原 子数进行命名分类,品种主要有 PA6、PA66、PA610、PA11、PA12 五大品种,此外, 还有 PA1010、PA4、PA8、PA9、PA810 及各种共聚改性尼龙,其中 PA6 和 PA66 的 用量最大,约占 PA 总消费量的 90%。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近几年全球尼龙产能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国,国外地区产能增长几乎停滞。2015 年全球 尼龙产能为 709 万吨,至 2018 年产能增至 819 万吨,2015-2018 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 4.93%。尼龙主要用于纤维(锦纶)和树脂(工程塑料)两类,在纤维中尼龙 6 和尼龙 66 约占 98%以上;在工程塑料中,尼龙 6 和尼龙 66 约占 90%。2018 年,全球 PA6 和 PA66 基础树脂的产量增加到 840 万吨。
在聚酰胺产品需求上,通用型聚酰胺 PA66 和 PA6 需求合计 400.6 万吨,合计占比 92.59%;其他特种聚酰胺(包括长链聚酰胺、高温聚酰胺等产品)的需求量在 32.08 万 吨,占比 7.41%。近年 PA6 前体和基础聚合物全球需求与产能基本持平,但是 PA66 尤 其是其前体己二腈(ADN)经常出现供应短缺,导致价格大幅上涨。除去中国尼龙需求 市场,从全球其他地区的尼龙 6 和尼龙 66 的消费表现看,近六年全球尼龙 6 消费在 250 万吨/年上下波动,尼龙 66 消费在 150 万吨/年波动,未来预计疫情复苏后需求会 有一定程度反弹。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在特种尼龙产品领域,半芳香族聚酰胺材料作为最主要的特种工程塑料品种之一,其兼 具芳香族聚酰胺优异的性能和脂肪族聚酰胺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 汽车工业等领域。目前市场上常见的 PA 品种有 PA4T、PA6T、PA9T、PA10T、PA12T 等等。国外半芳香族聚酰胺产业发展多年,主要由化工巨头垄断,其产品质量稳定,品 牌知名度高,主要生产企业有美国杜邦、荷兰帝斯曼、瑞士艾曼斯、比利时索尔维、德 国巴斯夫、日本三井化学和可乐丽等。半芳香族聚酰胺技术壁垒高,国内产业化进程发 展较晚,目前国内产品参差不齐,稳定性欠佳,较国外产品竞争力不足。
聚酰胺 66 主要前体原料之一己二腈(用于生产己二胺)的生产技术目前被英威达、奥 升德等公司所控制,且仅有英威达一家大规模对外销售。 用己二腈为原料生产己二胺的 技术比较成熟,全球约 90%的己二腈用于生产己二胺。近年来,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由 于经济增长较快,对聚酰胺 66 需求较高,我国尚无已建成的己二腈工业化生产装置, 所需己二腈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聚酰胺 66 的生产能力并不充足,且缺乏对关键原料的 议价能力,己二腈的生产制约着己二胺产业以及聚酰胺产业的发展。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国内聚酰胺产业竞争力近年来快速提升,部分产品还需要从国外进口。 我国聚酰胺产业 近些年来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共性技 术研究缺位,原创性研究薄弱,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 口,在开发周期、性能、可靠性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较大,产品结构不尽合理, 高端聚酰胺仍主要依赖进口等。聚酰胺作为重要的高分子材料之一,全球生产规模近千 万吨,市场空间数千亿水平。根据 MarketsandMarkets 预测,到 2020 年,全球市场规 模将达到 437.7 亿美元。2018 年我国聚酰胺产能达到 514.1 万吨/年,需求量达到 432.68 万吨,国内产量为 376.6 万吨,需求缺口 56.08 万吨。
我国聚酰胺出口量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进口量呈现增长趋势。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0 年中国国内聚酰胺出口量 71.12 万吨,聚酰胺进口量 27.44 万吨,净出口量达到 43.68 万吨,其中聚酰胺进口量 2014-2020 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9.78%,考虑到进出口聚酰胺产品结构有所差异,进口多为中高端产品,聚酰胺国产替代化空间较大。
2011 年至 2018 年,国内聚酰胺 66 产能增速高于需求增速。 但我国尼龙行业存在结构 性矛盾,特别是低端产能过剩、高端品牌缺乏,需要大量从国外进口聚酰胺 66 产品。 2018 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国,约占全年进口总量的 19%,其次是韩国 15%、新 加坡 13%、日本 8%和德国 6%。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聚酰胺原料己内酰胺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全球聚酰胺产 能增长、下游应用发展最快的国家。 2019 年,全球己内酰胺生产能力为 811.9 万吨/年, 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地区,虽然近年来我国聚酰胺 6 纤维行业持续快 速发展,常规产品产能、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产能结构性过剩,行业盈利能力下降问 题显著,并且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低,不能很好适 应功能性、绿色化、差异化、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制约了高端量产水平及行业盈利能 力的突破,行业仍有较大升级空间。
主要聚酰胺 6 产品中聚酰胺 6 切片的进口需求较大。 2019 年我国聚酰胺 6 切片进口量 为出口量的 2.91 倍,这不仅与聚酰胺 6 切片下游应用扩大有关,也与国产聚酰胺 6 切 片尚不能达到较高的应用要求有关。随着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我国聚酰胺 6 切片和 纺丝产能得到了大幅增长,聚酰胺 6 切片进口量 29.44 万吨,同比减少 14.19%,进口 呈现下降趋势,但该环节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高质量产品供给依然不足,需要依赖 进口弥补;二是我国聚酰胺 6 依然以常规切片和纺丝产品为主,缺乏特色高质量产品, 导致同行业竞争激烈,容易陷入价格战。
中国特种尼龙市场增速飞快,需求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市场潜力巨大。 特种尼龙主要应 用于汽车与运输领域、电气与电子领域。在汽车与运输领域,特种尼龙的需求主要是来 自对 PA12,PA11,PA4/6 和 PA6/12 产品的需求,因为这些产品可以满足汽车热管理 部件的需求。到 2025 年,该细分市场预计占全球特种尼龙市场的 37.0%以上。国内特 种尼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主要来自杜邦、帝斯曼、索尔维等国际巨头。大力发展化工 新材料和高端精细化学品,是“十四五”的两大重点任务。目前该领域受到政策大力支 持和资本的助力,有望加速发展。
(5)政策支持
聚酰胺是最重要的工程塑料,其下游产品遍布机械、汽车、电器、纺织器材、化工设备、 航空、冶金等诸多领域。 尽管在传统中底端聚酰胺产品上,我国近年来实现了技术与产 量的大幅突破,但涉及到如 PA66 原材料己二腈的生产、长碳链尼龙(PA12 等)量产 等高技术壁垒产业线时,我国与国外仍有巨大的差距。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包括聚酰胺及其衍生品在内的新材料的研究正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各个国家或组织也纷纷加大对新材料产业的政策引导力度,来促进行业高速发展。在“碳 中和”以及“以塑代钢”大背景下,聚酰胺材料已被列入多项国家级政策规划。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 产业,推动包括新材料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 考虑到 聚 酰胺产品多元,应用场景广泛,具有极高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聚酰胺产品及相关全产业 链有望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与经济复苏大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成长,聚酰胺的国产替代进 程预期得到巨大推进。
5.2、聚苯硫醚(PPS)
聚苯硫醚是一种具备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特种工程塑料,改性聚苯硫醚可应用于环 保、汽车制造、电工电子、航空航天等多个下游领域,对汽车轻量化、大气污染防治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国聚苯硫醚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补足了 过去的产业短板,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已初具雏形。然而,和国际领先水平相比,我 国在技术水平、产品矩阵、全球销售渠道等多方面仍有改善空间。未来,随着国家加大 对新材料产业的扶植力度,加之“以塑代钢”绿色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国内聚苯硫醚 的消费规模、制造能力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1)技术概述
聚苯硫醚全称为聚苯基硫醚,英文简称为 PPS,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特种工程 塑料。聚苯硫醚不仅仅具备质量轻、电绝缘等普通塑料普遍具备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耐 高温、高刚性、耐腐蚀、耐辐射等特种塑料所需要的特质。凭借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 聚苯硫醚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工程塑料”、“八大宇航材料之一”。
PPS 合成方法较多,其中硫化钠法是目前国际上工业化生产 PPS 的主流技术路径。 在 硫化钠法生产 PPS 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原材料主要是二氯苯、硫化钠,两者在特定化 学环境下会发生聚合反应,从而得到 PPS。在制备得到 PPS 后,可以在深加工环节进 行一定的工程改性(如纤维增强、填充其他材料、制作合金),按照下游的特定需求来 定向改善 PPS 的性能。目前,PPS 被广泛应用于下游多个行业,包括环保、汽车、家 用电器、电子、化工、建材等领域。
根据新材料在线的统计数据,当前环保行业是全球 PPS 消费量最大的细分行业, 占据 了全球 PPS 消费总量的 34.5%,PPS 在环保行业中主要用于除尘设备过滤袋的制作。 此外,在汽车行业中,PPS 材料可以替代部分金属零部件,从而实现汽车轻量化。汽车 行业占据了全球 PPS 消费总量的 34.5%。在电子电工产业中,由于 PPS 具备耐腐蚀等 特点,在封装材料领域大有作为,当前电子电工行业占据了全球 PPS 消费总量的 15.7%。 此外,PPS 材料在航空航天、涂料等领域也有一定使用价值。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的数据,2018 年全球 PPS 主要产能合计 15.68 万吨,在建产能为 5.95 万吨。目前,全球只有少量国家能够实现 PPS 的大规模量产。其中,日本是全球 最主要的 PPS 生产商。此外,中国、美国、韩国等国家也有大规模 PPS 产能布局。
如前文所述,目前环保行业和汽车行业是 PPS 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以上两行业的发 展变革对 PPS 的使用量有明显影响。 在环保领域中,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发达国家和 发展中国家的重视程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发达国家在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等领域的 政策法规相对完善,居民环保意识相对更强。而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主要目标,在 环保领域的整治力度、法律法规整体上不够完善。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一 定高度,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主动加大环保整治力度,拉动环保产业的发 展。未来,随着全世界发展水平的逐渐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有望复制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历程。以发达国家为基本盘,发展中国家为增量,环保产业市场规模有望稳步提升。
在汽车行业中,PPS 材料可以替代部分金属零部件,实现汽车轻量化。 由于全球超量碳排放、气候变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汽车节能减排已经成为全世界主要国家的共识。然 而,在可预见的未来内,由于大量终端用户仍偏好使用燃油车,新能源车难以实现市场 的全覆盖。而通过汽车轻量化,汽车油耗、碳排放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当整车重量减少 10%时,排放可下降约 6-8%。因此,燃油车汽车轻量化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路径之 一,受到各国产业政策的支持。此外,新能源汽车也有轻量化的需求。与燃油车明显不 同,新能源车的主要成本来自于动力电池,而汽车轻量化有助于提升新能源车续航里程, 从而实现电池成本的节约。未来,汽车轻量化市场有望持续扩容,拉动包括 PPS 塑料 在内的轻量化材料需求。
未来几年,随着下游环保、汽车等领域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PPS 市场规模有望维持 之前增长的趋势。 由内蒙古磐迅聚苯硫醚项目环评数据,全球聚苯硫醚 需求量在 2018-2020 年间的复合增速为 14.38%。随着环保、汽车和电子工业的发展, 预计全球聚苯硫醚需求量将在 2022 年达到 23.85 万吨,2025 年达到 35.02 万吨。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全球聚苯硫醚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后半叶,1973 年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实现了聚苯硫 醚的工业化生产。由于大规模生产聚苯硫醚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在产率、副产物、设 备、工艺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技术瓶颈,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聚苯硫醚树脂。 根据立鼎产业研究网的数据,目前世界主要聚苯硫醚生产厂家大多分布在美国、日本、 德国、中国。其中,日本 PPS 产能体量最大,其生产能力一度占世界总产能的 50%以 上,2018 年日本厂商产能在全球主要生产商中占比达到 47.7%。从增量产能来看,虽 然中国产能占比仅有 22.3%,但中国企业扩产积极性最高,在建产能在占比超过一半。
目前,日本在 PPS 产能及技术上均处于全球领先位置。 日本油墨化学 DIC 是全球最大 的 PPS 生产商,产能占全球主要生产商的 21.7%。日本东丽集团产能规模全球第二, 占比达到 17.6%。日本东丽集团的 PPS 产品覆盖纯树脂、 改性复合材料、纤维、薄膜等多个细分类别,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整体来看,我国聚苯硫醚行业产业化进程晚于美、日等发达国家,并一度面对低盈利能 力的巨大压力。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精细化工生产经验的不断积累,国产聚苯硫醚行业 竞争力也有了巨大的提升,新和成等头部公司已经具备成为全球型聚苯硫醚生产商的潜 质。不过,当前我国聚苯硫醚行业仍有产能缺口,且与国际领先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在高端产品矩阵和全球化销售网络方面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目前进口聚苯硫醚被征 收反倾销税的背景下,我国聚苯硫醚生产商有望迎来高端化发展的时间窗口。
我国在聚苯硫醚领域的研究始于上世纪 60 年代,起步时间并不明显落后于海外国家, 但在研发进程、产业落地速度方面,我国与国外领先水平有差距。 1964 年,我国华东 化工学院率先展开 PPS 的合成、应用研究。在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更多高等院校以及 研究院逐步开始了对 PPS 的研究。80 年代后期,武汉大学实现了硫磺溶液法生产 PPS 技术的突破,自此我国逐步开始了 PPS 产业化进程,90 年代有了各地初步的 PPS 产 业项目。2001 年,四川得阳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我国首套千吨级 PPS 生产线,并在此 后进行了多次扩产,产能一度达到 2.5 万吨。
虽然我国石油化工产业发达,PPS 原材料丰富,且具有广阔的下游市场,但我国 PPS 产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盈利水平较差。 由于我国在聚合技术、改性技术、生产设备等方 面的局限性,PPS 制造存在着成本高昂、产品结构单一、产品质量差的问题。除此之外, 我国在制备 PPS 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污染物。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国产 PPS 很难与国外进口产品相竞争。2014 年,在盈利能力不足和资本市场困境的双重影响下,四川得阳 PPS 生产线被迫停产,给我国 PPS 产业带来了一定打击。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精细化工产业经验不断积累,化工生产技术得到改善,我国 PPS 产业中涌现出了一批后起之秀,扛起了 PPS 国产化的大旗。 2013 年,经历长达 6 年的 开发,新和成 PPS 产线正式投产,一期产能达到 5000 吨。2015 年,新和成与 DSM 成 立合资公司,专门负责 PPS 改性材料的生产销售,通过 DSM 的渠道网络,新和成 PPS 改性材料实现了全球化销售,打开了公司的销售空间。2017 年,新和成第二期 10000 吨 PPS 产能实现试生产,公司合计产能达到年产 1.5 万吨,产能规模达到国际领先水 平。目前,新和成 PPS 纤维产品主要应用于高温除尘滤袋。除新和成外,敦煌西域、 重庆巨狮、广安玖源等公司纷纷实现了 PPS 树脂制造技术的突破,给我国 PPS 产业提 供了大量新增产能。
但是,PPS 下游应用广泛,我国对 PPS 需求量比较大。自 2015 年以来,虽然需求缺 口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但我国 PPS 仍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存在一定进口依赖。 根 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0 年我国 PPS 需求达到 63491 吨,而国产 PPS 供给为 58815 吨,其中本土企业 PPS 供给为 32460 吨。如果按照 2020 年的需求数据,不考虑需求 增长因素,那么目前国内需求缺口约为 4676 吨。若这部分需求缺口完全由本土企业填 补,则我国本土企业仍有将近 15%的扩产空间。此外,目前我国 PPS 技术上与全球领 先水平仍有一定距离。
2020 年 11 月 30 日,中国商务部做出最终裁定,初步认定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 亚进口聚苯硫醚在中国市场中存在倾销行为,对中国聚苯硫醚产业造成实质损害。自 2020 年 12 月 1 日起,对原产于 日本、美国、韩国、马来西亚的进口聚苯硫醚征收反倾销税,包括 DIC、东丽集团在内 的全球主要生产商均需承担超过 25%的反倾销税,美国公司反倾销税税率超过 200%。 通过此次反倾销税的征收,国内聚苯硫醚市场价格体系有望回归合理水平,国内 PPS 厂商盈利水平将得到修复,为我国 PPS 产业高端化提供一次绝佳的机遇。
(5)政策支持
5.3、聚乳酸(PLA)
聚乳酸是产业化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因其优异的机械性、环保性 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纺织、包装、医药设备及 3D 打印等诸多生活领域。国内聚乳酸产 能分散,规模经济特性明显,整体处于产业发展初期。此外受制于关键原材料丙交酯的 生产技术被国外巨头高度垄断,聚乳酸的进口依存度较大。随着“碳中和”的绿色经济 发展进程逐步推进,一系列“禁塑令”政策的提出以及新兴产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助力将 引导以聚乳酸为首的可降解生物基塑料逐步占据塑料应用市场。
(1)技术概述
聚乳酸(PLA)又称聚丙交酯,是以乳酸为主要原料聚合得到的聚酯类聚合物,是一种 新型的生物降解材料,也是合成生物学在材料领域的最早应用之一。 生产聚乳酸所需的 乳酸或丙交酯可以通过可再生资源发酵、脱水、纯化后得到,所得的聚乳酸一般具有良 好的机械和加工性能,而聚乳酸产品废弃后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快速降解,具有极高的 环保价值,因此,聚乳酸成为近年来开发研究最活跃、研究最快的生物降解塑料。此外, 在生产制造方面,聚乳酸还是产业化最成熟、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价格最低的生物 基塑料,是未来最有希望撼动石油基塑料传统地位的降解材料,将成为生物基塑料的主 力军。 聚乳酸作为可降解生物基材料具备原料来源丰富、生物相容性良好、机械性与透明透气 性优异等诸多优点,应用范围广泛。
可降解生物基塑料以生物质为原料进行生产,且可 被微生物降解,在减少对石油等传统能源消耗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 主要的生物基 可降解塑料分为 PLA(聚乳酸)、PHA(聚 3-羟基烷酸酯)、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等, 下游应用场景多元,以聚乳酸为例,其下游主要应用于纺织业、塑料工业、农用地膜、 包装材料、现代医药材料、3D 打印等多个领域。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聚乳酸是环境友好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全球产能不断提升,但产能分 散度较高。 受益于绿色环保的时代背景,全球可生物降解塑料产能稳步提升,预计 2025 年达到 180 万吨/年,2018-2025 年复合年增长率达到 7.61%,其中,聚乳酸产能提振 更为迅速,据欧洲生物塑料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聚乳酸产能约 27.13 万 吨,2020 年产能增长至 39.48 万吨,单年增长率高达 45.52%。全球范围内可降解塑料 企业数量较多且区域分散,生产的产品种类差异化显著,单家公司的产能都相对较小, 原因在于聚乳酸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制造业,规模经济特性明显,只有达到一定的生 产规模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具备市场竞争优势。
塑料废弃后因处置不当带来的白色污染迫在眉睫,针对限制或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已逐渐成为全球共识,由此带来了可降解塑料产品的应用需求。 其中,包装材料是我国 聚乳酸行业主要消费领域,占总消费量的 65%左右,其次为生物医学领域,约占总消费 量的 26%。欧洲和北美是 PLA 最大的市场,而亚太地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日本、 印度、中国和泰国对 PLA 的需求持续增长将推动 PLA 在亚太市场的增长。
预计未来几 年伴随着禁塑令的推进,塑料、包装、农用地膜等新兴应用领域需求将快速增长,带动 聚乳酸需求快速增长。 实现循环经济的趋势并未在新冠疫情下有所减缓,对可生物降解的 PLA 的需求将持续 增长。新冠疫情造成了全球经济停滞和衰退,使得汽车和家用电器用合成树脂的需求走 低,但与食品等相关的包装无论石化基还是生物基产品都保持强劲。来自 IHS Markit 的 数据显示,全球聚乳酸(PLA)市场未来将以超过9%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预计到2023 年,全球聚乳酸需求量将达到 30.19 万吨。聚乳酸作为一种新型可降解的环保型材料, 其特点为绿色环保、安全无毒,随着近些年乳酸缩聚、催化技术的进步,聚乳酸的生产 成本逐渐降低,其在下游各行业的推广应用在时机上已日益成熟,随着新冠疫情带来的 经济震荡逐步复苏,聚乳酸需求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张。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全球可降解塑料企业中聚乳酸产能占比较大的企业主要包括美国 Nature Works 公司和 科比恩与道达尔合资 Corbion-Purac 公司,分别拥有 15 万吨/年和 7.5 万吨/年的产能。 其中,美国 Nature Works 于 1997 年由美国陶氏化学与 Cargill(嘉吉)合作成立,为 全球最大的 PLA 生产企业,也是全球唯一产能达到 15 万吨级的 PLA 生产商,远超其 他生产商的生产规模,在 2001 年建设了世界最大的聚乳酸生产工厂。聚乳酸产业市场 空间大,但受制于核心技术壁垒较高,重要原料丙交酯的合成和纯化难度较大,具备“乳 酸-丙交酯-聚乳酸”全产业链的公司数量很少,因此导致产业链相对较为分散,大多数 厂家多为小规模生产,全球主要聚乳酸生产厂家分布在美国、欧洲和中国。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解决废弃塑料在环境中的长期积累问题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为可降解塑料带来了发展 机遇。 塑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长期的不规范生产以及传统塑料制品不易 降解的特性造成了大量塑料制品堆积,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截至 2015 年全球已累积生产了约 8.3×109t 塑料制品,废弃量约 6.3×109t,仅有 9%被回收利用。2019 年 我国塑料加工制品高达 8.184×107t,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第一,同年我国产生废弃 塑料 6.3×107t,仅回收利用 1.89×107t,回收率仅为 30%,有很大提升空间,为可降 解塑料的发展开辟道路。此外,在“碳中和”时代大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发改委的一系 列“禁塑令”改革文件也有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包括聚乳酸在内的可降解塑料实现需求 端高速增长。
“乳酸-丙交酯-聚乳酸”产业链中,由乳酸制备重要原料丙交酯是核心环节,主要采用 丙交酯开环聚合法和直接缩聚法。 丙交酯的合成与纯化水平高低完全决定了其最终产品 聚乳酸的性能高低,只有纯度高的丙交酯才能用于合成分子量高、物理性能好的 PLA。 其中丙交酯的提纯步骤不仅工艺过程复杂、成本也较高,以科碧恩-普拉克为代表的国 外乳酸制造企业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对相关领域应用均作了深入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进 行大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申请了大量专利,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建立起了较高的技 术和知识产权壁垒,以维持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国内的聚乳酸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口量仍持续增长,进出口差额有所扩大。 近年来, 国内一些玉米深加工企业和生物化工企业开始投资进入 PLA 产业,已建并投产的生产 线并不多,且多数规模较小。由于国内玉米价格相对国外较高,国内玉米深加工企业在 打造“玉米-淀粉-糖-乳酸-丙交酯-聚乳酸”的全产业链上背负成本劣势。此外,受制于 技术因素,目前国内企业用于生产聚乳酸的原材料丙交酯仍主要从国外进口,生产成本 较高,已成为制约国内聚乳酸产业发展的瓶颈。2020年我国聚乳酸进口量达2.57 万吨, 同年需求量 0.29 万吨,需求缺口高达 2.28 万吨,2019-2020 年聚乳酸进口需求同比增 长 5.19%。
国内聚乳酸生产企业稳步扩产,近年内聚乳酸产量有望实现巨大跃迁。 乘着政策东风, 国内聚乳酸行业计划在建产能规模增长显著。2018 年 6 月,安徽丰源集团有限公司已 建成年产 10 万吨聚乳酸项目,计划在 2021 年下半年完成年产 30 万吨聚乳酸项目,金 丹科技当前聚乳酸产能 1 万吨,2021 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10 万吨聚乳酸项目,预计 2022 年 9 月建成年产 6 万吨生物降解聚酯及其制品项目。据统计,国内主要聚乳酸生产商的 产能合计达 24.6 万吨,但市场集中度较低,多数企业规模较小,现有产能利用率不高。
六、 新材料方向之五——电子电器电容新材料
6.1、电子浆料
电子浆料是制造厚膜电阻等电子元件的核心和关键,其质量与厚膜元件性能优劣相关联。 同时电子浆料也广泛应用于在光伏、航空、军事等领域。其中,正面银浆对光伏产业具有长期不可替代性。整体光伏产业受国内国际政策的支持,新增装机容量和需求将 不断扩大。而生产技术朝 TOPCon 和 HJT 的转变进一步提高银浆用量、优化产品性能。 目前,国内电子浆料龙头企业正致力于生产高质量、高性价比的电子浆料以突破由国外 少数主导企业垄断的电子浆料市场,但受到国外企业先发优势的影响,市占率还有较大 提升空间。我国已将光伏产业列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行列,电子浆料的进口替代对光伏 行业发展、能源结构优化意义重大。
(1)技术概述
电子浆料是一种集冶金、化工、电子技术于一体的新型电子功能材料,由固体粉末和有 机溶剂经过三辊轧制混合均匀,通过印刷烧结在电子元件基片上形成厚度为几微米到数 十微米的导电膜层。其工艺和性能远优于传统电路器材,具有功率大、性能可靠、设计 灵活、高效节能等特点,可以配合电子产品的纳米化、墨水化等特殊要求和技术进步, 与有机材料融合发展。
电子浆料是太阳能电池的关键材料,正银、背铝和背银约占电池片非硅成本的 50-60%, 是除硅片外占比最大的原料,也是光伏行业的基础性材料,直接关系到电池片的转换效 率和成本。 P型PERC 技术目前已进入成熟阶段,根据 CPIA 数据,其市场占比达到 86.4%,量产效率突破 23%,效率挖掘已接近极限,未来虽仍会占据主流,但提效降本 突破空间不大。N 型电池效率天花板较高,新技术 TOPCon 和 HJT 相比 PERC 有更大 的量产和现有产线升级的空间,相关技术已被市场验证。而 TOPCon 和 HJT 技术对 PERC 的替代将使银浆投入显著提高,银浆成本分别提高 0.5 亿元和 2.5 亿元,由 PERC 中银浆占总成本的 10%-11%提升至新技术的 16%-25%。
近年来我国生产电子浆料的企业不断增多,但由于银浆技术壁垒高,能生产符合下游产 业标准的浆料者还在少数,电子浆料国内进口依赖度高。而随着光伏电池成本下降,国 内银浆成本占电池总成本比重上升,电子浆料国产化、实现进口替代对我国电子行业发 展意义重大,尤其是降低下游光伏行业成本、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此外,电子浆 料在航空等领域还有广泛应用,便于形成各种形状的电路,为电子产品能够适应各种工 况提供保障,高效工业化批量加工应用,有效降低电子产品组装成本。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2020 年 11 月 IEA 在《世界能源展望》中指出随着价格下降,太阳能有望成为“新 电力之王”。尽管光伏制造技术创新使现有电池转换效率优化,单片电池片银浆消耗量有所下降,但 全球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光伏新技术的推广都将推动导电银浆市场的持续增长。同时, 向 TOPCon 和 HJT 技术的转变也将促进银浆用量的上升。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正银浆料作为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关键材料之一,对太阳能电池成本影响大,且 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技术壁垒高。2017 年以前,正银浆料主要为外企凭 借先发优势垄断,美国杜邦(DuPont)、德国贺利氏(Feraeus)、韩国三星 SDI 和中国台湾 硕禾四家外资浆料企业约占全球正银市场 90%的份额。国内正银浆料正加速国产替代, 主要厂商有帝科股份、苏州晶银、上海匡宇和常州聚和,未来进口替代尚有较大空间。
HJT 电池作为中期最适合发展方向之一,其制备所需的低温银浆,价值量高,但单片消 耗量较大,单片电池银浆耗量>0.3g,是烧结型银浆的 3 倍以上。该低温银浆产业化技 术几乎被日本京都 ELEX 独家垄断,市占率达到 90%。国内苏州晶银和常州聚和具备相对成熟的低温银浆生产工艺,前者已实现量产。截至 2020 年 6 月,苏州晶银已实现 686kg 低温银浆出货量,后续通过行业认证有望打破现有进口垄断格局。帝科股份也着 手为通威股份试产公斤级别低温银浆。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国内正银浆料国产化规模效应初具,但国产市占率仍未过半。 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整体银浆市场规模由 2013 年的 108.81 亿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202.82 亿元,产量由 2013 年的 1456.2 吨上 升至 2018 年的 4054.4 吨。下游需求扩大和其能配合电子信息产品高集成化、智能化、 环保化和轻便化趋势的能力将进一步推高其市场规模。
银浆进口依赖度近年来逐渐降低,2019 年国内四大高温银浆厂商占比总额未及 35%, 其中占比最大的帝科股份约占 13%,其次为占比 10%的苏州固锝。高温银浆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国内主要厂商成本控制及技术升级,国内高温银浆市场向进口替代发展,国 内主要厂商正逐渐替代杜邦、贺利氏、三星 SDI、硕禾电子四大国际银浆龙头。
正面银浆技术门槛高,集金属材料、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科学于一身,其制备 涉及到低熔点玻璃制备技术、流变学、细线印刷、高温烧结等高科技技术领域。制作银 浆所需导电相银粉的粒径、形貌选择和银粉在银浆中的含量直接影响导电性,粘结相玻 璃氧化物的选择和各自配比影响正面银浆的软化程度、膨胀系数和化学稳定性,有机溶 剂的选择和配比则影响其挥发性、触变性、印刷速度和形貌保持,总体技术、精度要求高。
由于银浆企业需不断更新迭代技术以适应上下游技术变化趋势,国内从事电子浆料研发 生产的企业倾向于与太阳能电池厂商合作开发符合其太阳能电池生产浆料以加速浆料 测试和配方改良、拓展市场、提升知名度。上下游的高速更新对正银企业的技术提出更 高要求。潜在进入者不仅面临高技术技术进入门槛,还面临现有主营电子浆料和下游企 业绑定的研发生产门槛,双重壁垒。
亚化咨询预计2021年TOPCon和HJT电池产量较2020年将有大幅提升,相应TOPCon 高温银浆金额 HJT 低温银浆市场规模总计将达 354.5 吨,而包含 PERC 正银、PERC 背银、TOPCon 正银、TOPCon 背银和 HJT 低温银浆等在内的中国整体光伏银浆市场 整体规模将达 2636.2 吨。
随装机成本不断下行,从 2009 年开始至 2015 年,全球光伏产业进入平价期,光伏新 增装机量呈现出新一轮增长趋势。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预测“十四五”时期的光伏发电 需求将远高于“十三五”时期。截止 2020 年,我国太阳能装机量为 2.53 亿千瓦,距 2025 年装机目标还差 3.07 亿千瓦;分布式光伏占比 15.5%,与 2025 年目标也有一定 差距。从国际角度来看,碳中和作为全球共识,推动各国光伏需求提升。尽管 2020 年 COVID-19 大流行以来各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各国制定的财政激励、光伏拍卖等补贴 措施使光伏产业对疫情的抵抗能力高于预期,且展现出更大的需求,制备电子相关电子 浆料需求也随之提升,都将推动我国电子浆料行业自产自用、出口总量的提升。
6.2、电子陶瓷
电子陶瓷可广泛应用于通信、工业、汽车等领域,其中 MLCC 作为产量和需求量最大 的电子陶瓷,与电子元器件整体市场发展趋势和国家政策导向相匹配。 电子陶瓷产业受 原料陶瓷粉体影响大,行业龙头企业集中于日、韩、台系厂商。我国主要电子陶瓷企业 三环集团、国瓷材料等正致力整体产业链产销,以减小上游供应影响。随着 5G、新能 源汽车的推广普及,国内国际对各类型电子陶瓷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国内厂商已能满足 部分国内需求,但为满足高端、精细电子陶瓷的需求还需要国内企业更大研发投入。该 领域国内未来发展潜力大,且是我国电子行业在国际上占据领先地位的关键,MLCC 产 业的不断发展,也为我国钛酸钡陶瓷行业的提供较大的发展空间。
(1)技术概述
电子陶瓷是一种运用电、光、瓷性质来制造电子元器件的陶瓷材料,具有高机械强度、 耐高温高湿、抗辐射、介电常数变化范围宽、介质损耗小、电容温度系数可调节、抗电 强度和绝缘电阻高且老化性能优异等特点。利用其高频或超高频的电器物理特性,电子 陶瓷可广泛用于制作固定零件、陶瓷电容器、碳膜电阻集体等,主要用于各类电子整机 中震荡、耦合、滤波等分电路中,是通信、自动控制、航空、医疗、化工、汽车等电子 设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随着激光、集成、光学等新技术的发展,电子陶瓷的应用范围扩大至 3C 电子领域的手机及智能手表的穿戴以及 5G 基站建设。
电子陶瓷材料是特种陶瓷材料中最具活力和发展前景的材料之一,其产值占整个特种陶 瓷总产值 70%,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体现在小型化和便携式电子产 品。电子陶瓷外壳作为高端可靠半导体器件的关键部件,能直接影响期间性能和质量。 中国是全球电子产品重要生产和消费市场,在国家“工业强基专项行动”的推动下,电 子陶瓷需求将随各器件的需求扩大而扩大。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电子陶瓷的全球市场规模在 2019 年达到 119.9 亿美元,Global Market Insight Inc.预测 2020 年到 2026 年电子陶瓷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为 3.8%,并在 2026 年达到 140 亿美元。全球电子陶瓷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欧洲,占比最大的日本市场市场份额达 49.80%。
电子陶瓷上游包括制备基础粉、配方粉等供应商,下游应用于消费电子类产品、通信、 汽车工业、数据传输及其他电子产品。中游电子陶瓷材料及其元器件包括陶瓷基片、片 式多层陶瓷电容器陶瓷(MLCC)、微波介质陶瓷(MWDC)等。
其中,上游原料钛酸钡(BaTiO3)或其固溶体,由于具有优异的介电性能、电阻率达、 绝缘性优等物化特性,广泛应用生产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热敏电阻器(PTCR)、 电光器件和动态随机存储器(FRAM)等方面。其中,钛酸钡陶瓷 MLCC 作为全球电容 器市场的最主流产品,因其特性包括耐高温高压、频率高、体积小、容值高等,在材料 成本和性能上优势凸显,是全球市占率最高的电容器产品,于 2019 年占全电容器市场 的 93%。因此,钛酸钡陶瓷被称作电子陶瓷产业支柱。
全球 MLCC 市场规模于2015 年到 2019 年有所波动,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在 2019 年达到 963 亿元。2018 年保持 2017 年涨势涨势,2019 年 MLCC 市场规模基数过大, 受下游手机、汽车等需求不振影响,量价齐降,且 2020 年受到 COVID-19 大流行的影 响,MLCC 主要生产商村田多次工厂停产,MLCC 市场规模将继续下滑,预计于 2021 年开始逐步恢复。
电子陶瓷下游产业电子产品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 4209 亿美元增长到 2018 年的 4758 亿美元。其中,在下游电子陶瓷元器件市场中,汽车 MLCC 的需求在 2019 年达到 4582 亿只。根据 GlobeNewswire 报告,全球汽车电子陶瓷市场规模将以 3.68%的年复合增 长率在 2025 年达到 24.43 亿美元。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电子陶瓷上游产业陶瓷粉末的供应,主要由日本、美国厂商主导控制。其中日本 Sakai 化学占据首要地位,占比达 28%,其次是美国 Ferro 占 20%。根据电子陶瓷制作原料 的精确的化学成分的纯度和化学计量比,颗粒度的直径、分布和外形,结构的结晶形态、 稳定度、致密度和多孔性三方面要求,上游陶瓷粉末原料需满足较高要求才能用于制作 电子陶瓷。日、美具备高质量、高性能的陶瓷粉末制作工艺技术,主要厂商分别占陶瓷 粉末市场份额的 65%和 20%。我国的国瓷材料全球陶瓷粉末市占率达到 10%,其他厂 商如三环集团、东方锆业等也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但仍有提升空间。
MLCC 市场主要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厂商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村田和三星电机等占 据该市场的第一梯队,掌握该行业的核心技术。其次是中国台湾国巨、华新科等厂商, 由于进入行业较早,也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中国大陆厂商由于进入 MLCC 行业较晚, 技术和规模暂时与日韩台系厂商有一定的差距,但深圳宇阳、华风高科等代表代表厂商 近年来致力于 MLCC 技术突破,缩小与国际龙头的差距。中国是全球 MLCC 产能主要 分布地,具有环境、能源供给等天然优势,同时也为我国自身 MLCC 产业发展起到推 动作用。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我国电子陶瓷自 20 世纪 50 年代起步以来,产能不断扩大,行业内企业数量增加,但 与日、美成熟电子陶瓷企业电子陶瓷产品相比较在性能上还有较大差距,高端电子陶瓷 的进口需求仍较显著,国产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在下游光纤通讯、国防军事等应用场景 扩大及高速增长、下游利好国家政策的作用下,国内电子陶瓷市场规模由 2014 年的 346.6 亿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657.7 亿元,国内电子陶瓷企业向高端化、高附加值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断推进。预计我国电子陶瓷市场规模亿年复合增长率 15%的速度在 2023 年达到 1145.4 亿元。
我国 MLCC 最早于 1985 年由风华高科开始生产。2001 年,三环集团、宇阳科技开始 投入生产,2015 年微荣科技也加入 MLCC 生产行列,国内整体 MLCC 市场规模在 2020 年达到 554 亿元,头部厂商跻入全球前十行列,但产品的高端化和精细化还需进一步向 前看齐。
电子陶瓷原料陶瓷粉体的制备过程是电子陶瓷产品质量的关键决定因素。 从原料角度来 看,陶瓷粉体配方粉对绝缘性、可靠性和温度稳定性的管控需通过长期实验和积累分析 得出。从电磁陶瓷制备流程的角度来看,陶瓷半导体外壳仿真设计,包括对外壳的电学 性能、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等协同仿真设计,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实验验证;电子陶瓷制 备方法多,如水热法、溶液蒸发法、辐射化学合成法等,不同粒度、不同电子陶瓷产品最适制备方法不同,各添加剂成分和配比也需在长期实验中得到验证。电子陶瓷生产工 艺对产品数据的积累、质量管控、成品率稳定、产量规模也有技术较高要求,需不断迭 代、推陈出新。
电子陶瓷下游企业对高端电子陶瓷产品的需求,部分发达国家对技术封锁的加强,以及 部分国际突发事件,如 2021 年 1 月 6 日村田工厂员工确诊新冠肺炎、2021 年 1 月 14 日华新科东莞大朗厂失火和 2021 年 2 月 1 日 AVX 马来西亚厂房多名员工确诊新冠疫 情导致停工,影响整体供应,这些在对目前国内电子陶瓷企业产品的高端国产化提出迫 切需求。
在电子陶瓷下游产业中,汽车行业是 MLCC 应用未来发展的重要领域。 我国对新能源 汽车的补贴政策使各大整车企业作出对应的战略调整,整体产业结构重点向新能源汽车 转移,根据不同车型对 MLCC 的需求量差别较大,纯电动汽车 MLCC 的需求量为内燃 机汽车的 6 倍,可以预测 MLCC 在汽车领域的需求量将较大提高。同时,由于汽车对 安全性能的高标准,也推动着 MLCC 以更高要求发展。
随着 5G 产品换机浪潮和国家“新基建“政策的推动,5G 通信是我国电子陶瓷应用的 另一大方向。 我国 5G 手机的出货量在 2021 年 4 月已经达到 2142 万部,MLCC 在 5G 通信制式下的需求达到了 1000 个/台,在 5G 手机市场的需求和 5G 手机对 MLCC 的需 求双重作用下,国内 MLCC 的需求会进一步上升。
我国全球领先的 5G 基站建设及各领域 MLCC 的广泛应用推动 MLCC 的需求持续增加, 目前国内 MLCC 市场约占全球的 70%左右,尽管国内 MLCC 主要企业产量有显著提 高,但对高端 MLCC 产品还是需要由外国领先企业进口。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 年 国内 MLCC 的进口数量达到 3.08 万亿个,进口金额达到 81.16 亿美元,国产化率未达 到 4%,国内 MLCC 龙头风华高科市占率仅达 2%,随着日韩厂商逐渐退出中低端产品 市场,国产替代空间大。
6.3、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五大工程塑料之一, 运用于电子特殊领域、薄膜、纺 丝。改性 PBT 性能更优,在工程塑料对金属材料的替代中起重要作用。PBT 产能主要 分布在亚洲、欧美和中东沙特阿拉伯。我国 PBT 行业有着近 50 年发展历史,在工程塑 料、光纤行业政策的推动下,国内市场对 PBT 厂商技术、工艺有更高要求。国内主要 企业在全球 PBT 产业中市场规模占比排在前列,对外出口量逐年提升,但仍有部分特 殊需求下游产品的 PBT 需求需通过进口满足。我国 PBT 厂商还需继续努力研发混合改 性产品,打破国外产品在高端应用领域的垄断,提高国内产品的附加值和抗风险能力。
(1)技术概述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是一种乳白色半透明到不透明、结晶型热塑性聚酯,由 1.4-pbt 丁二醇与对苯二甲酸(PTA)或对苯二甲酸酯(DMT)经酯化(或酯交换)聚缩 合并混炼制成。PBT 在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化学性能和加工成型性能等方面表 现出色,具有高耐热性、耐磨性好、高机械强度、阻燃性、0.1%的低吸水率、在潮湿环 境中强电绝缘性、低温下快速结晶的能力。
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工程材料,改性 PBT 塑料是指在聚合物(树脂)中加入小分子无 机物或有机物,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从而赋予其某种性能(机械加工性能)或使其某 种性能获得改善, 如增韧、增强、增塑、阻燃等,主要用于主要用于汽车、电子电器、 工业机械和聚合物合金、共混工业。如在汽车领域,作为汽车中的分配器、车体部件、 点火器线圈骨架、绝缘盖、排气系统零部件、摩托车点火器;在电子电器工业中,如电 视机的偏转线圈,显像管和电位器支架,伴音输出变压器骨架,适配器骨架,开关接插 件、电风扇、电冰箱、洗衣机电机端盖、轴套等。PBT 由于其物理化学优良性质,是电 子领域特殊应用的理想材料,改性后 PBT 性能更优,在电子连接器中起重要作用,现 已被许多国家所重视,推动 PBT 的改性复合及各种类深加工与其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是PBT 材料目前的发展趋势。
(2)全球产能规模以及未来对该材料的需求预期
根据智研数据中心,2014-2019 年,全球 PBT 市场规模由 26.98 亿美元上升到 35.49 亿美元。2017 年以前 PBT 市场上升较为平缓, 2018 到 2019 年上升速度加快。2019 年全球 PBT 产能约 248 万吨,主要集中在亚洲、欧美及中东地区。其中欧美地区产能 约 58 万吨,占比 23%,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荷兰;中东地区产能主要是由沙特国 际石化贡献,产能达 6.3 万吨,占比 2.5%;亚洲产能 184.2 万吨,占 74.5%,主要集 中在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其中中国大陆产能 130 万吨,占亚洲产能的 71%,全球总产能约 54%。
PBT 上游原料主要为 PTA 和 BDO,下游应用领域包括电子电器、汽车、机械设备等, 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主要消费领域是汽车、电子电器等。而亚洲除 日本以外地区,PBT 在汽车领域占比不高,电子电器领域是 PBT 最大消费市场。
根据 StrategyR 预测,预计到 2027 年全球 PBT 市场规模恢复到 160 万吨,其中运用 于汽车领域 PBT 市场规模预计达到 64.82 万吨,电子电器领域 PBT 市场规模则达到 35.5 万吨。
(3)全球主要公司、市场份额及其产能
原先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主导 PBT 生产的局面近年来有所改变,目前全球主要 PBT 生产厂商主要分布在中国、欧美、日本、中东的沙特阿拉伯, 主要厂商包括中国的新疆 屯河、康辉石化,产能 20 万吨,长春化学、无锡兴盛产能 18 万吨,美国沙伯基础创新 塑料产能 12 万吨,美国杜邦、德国巴斯夫、中国开祥化工产能 10 万吨等。同时,马来 西亚也有小部分生产商,如东丽巴斯夫马来西亚工厂。
(4)我国的发展水平、技术壁垒、需求缺口、进口依存度
我国 PBT 行业于 1973 年逐渐发展起来,一开始是以 DMT 工艺生产,但由于其固有缺 陷,已处于停产状态。到 2006 年,我国 PBT 实现国内工业化生产,但由于原料短缺, 生产出的 PBT 价格高昂,主要还是依靠进口,我国自产自足 PBT 企业研发能力较弱, 主要集中在开发中低端产品,产业集中度低。之后随着下游电子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PBT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2013 年后我国 PBT 行业下游需求显著提升,PBT 新增产能 上升,市场供求平衡被打破,总体供过于求,PBT 树脂销售价格逐年下降,行业整体毛 利率水平呈下降趋势。此后 PBT 厂商努力寻求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产品竞 争力,并加强改性产品研发生产,提升产品附加值。同时,国内领先企业开始加大力度 进军国际市场。
当前我国 PBT 市场主要是国外大型品牌和国内本土品牌竞争。 根据规模和技术,分为 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国外大型企业,如巴斯夫、帝斯曼、杜邦、沙比克、三菱化学、东丽等全球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厂商,凭借规模和技术优势,向中国输送高端 PBT 产 品;第二层级包括国内大型企业,比如长春化工、营口康辉、南通星辰、新疆蓝山屯河、 江苏和时利等,这些国产企业产能规模大,产品品质高,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占国内 中高端市场较高的份额,均有强竞争力;第三层级则为国内中小型 PBT 生产企业,这 些企业发展规模较小,技术、资金实力尚不足,主要集中在低端产品领域,市场竞争力 较弱。
2019 年我国 PBT 产量达到 72.2 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 15.9%,PBT 树脂产品市场 规模则达到 92.86 万吨,较上一年同比增长 25.7%。PBT 整体产量及产品市场规模维 持上升趋势。
PBT 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较高的初始成本和维持成本。 最适宜 的加工制作方法为注塑,也可以采用吹塑、涂覆、挤出等其他方式加工制得。注塑成型 的三大条件为适宜的料筒温度、模具温度和注射压力,均对厂商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有较 高要求。生产 PBT 的企业需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储备,才能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 品和新工艺,以满足市场要求。而 PBT 行业“产品黏性”高,除非其他企业能提供压 倒性的优势,否则厂商一般不会轻易改变合作客户。此外,PBT 的市场需求有限,规模 经济不明显,当前需求基本已被市场现存企业消化,对新进入的厂家有较高的门槛。
我国 PBT 市场需求量 2012-2019 年有所波动,而从 2017 年到 2019 年开始有所上升, 从 2017 年的 39.2 万吨上升到 2019 年的 67.4 万吨,2019 年较 2017 年上升 30.8%。 其原因在消费升级和政策作用下不断调整,同时 PBT 产品应用领域扩大,汽车制造、 电子电器、光缆等行业持续发展,PBT 产品整体需求扩大。目前我国 PBT 产品应用领 域主要分为电子电器、汽车机械配件制造以及纤维、光纤光缆护套、薄膜等行业。
随着 国家三网融合和电信改造逐步深入,以及 5G 的普及下,各大通信运营商对光纤光缆的 需求增大,光纤光缆需求量逐年快速提升,PBT 在光缆护套的需求亦快速增长。在纺丝 领域,很多企业新建的聚合装置陆续启用,纺丝供应量的增加,促进 PBT 纺丝市场的 发展以及纺丝技术的提升,未来纺丝领域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将成为拉动 PBT 需求快 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中国 PBT 出口增长快速,而进口增速则较为平缓,波动幅度不大。 2019 年 PBT 出口数达到 25.1 万吨,较 2012 年的 8.7 万吨增加 188.5%。2019 年我国 PBT 总需求为 67.4 万吨,进口量为 20.3 万吨,国产化率约 70%。从 2014 年开始我国 PBT 产品已实现贸易顺差,行业相对成熟。国内大中小 PBT 生产商基本可以满足中低 端产品需求,因此出口增加,而由于国内 PBT 下游产品需求高端化,下游用户对原料 的质量要求逐渐提高,对产品性质有特殊的要求,国内头部企业能够满足部分需求,剩 余部分仍需从国际龙头企业进口,但随着国内 PBT 厂商技术发展,进口依赖度减少, 导致从 2012 年到 2019 年,进出口量增长的同时 PBT 出口量逐渐超过进口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官网】。
「链接」
相关问答
液晶等离子电视维修,怎么操作的_土巴兔装修问答
(南京分公司技术组钱士洋)机型:LCD2026A故障现象:花屏分析与检修:此机系GM21机芯,主芯片采用GM2221,注意观察此机开机时花屏,大约放到十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