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sé架势Delta Stereo和Delta Pre功放你知多少
阅读说明:
适用者:中度,重度烧友 时间:15-25分钟 产品:架势功放
Classé于1980年在加拿大成立,于2001年并入Bowers & Wilkins集团,2016年Bowers&Wilkins被EVA Automation收购后,新的所有者终止了Classé在蒙特利尔的所有业务。在那一刻这个品牌似乎走到了尽头。幸运的是Sound United集团成为救世主,在总裁DaveNauber的领导下Classé重获新生。
在被收购前Classé已开始开发第三代Delta功放产品,Sound United接管后,其开发工作才得以继续推进。产品制造从中国的Bowers & Wilkins工厂转移到日本东京以北的著名的Shirakawa Audio Works工厂,该厂同时还生产全球闻名的的Denon和Marantz高档音响产品。
第三代Delta功放系列包括立体声后级功放、单声道后级功放,和内置DAC与媒体播放器的前级功放,该系列延续了上代CP-800的设计理念。在此次测评中,我将首先分别讨论这两个产品,评估各自的性能和品质,然后将二者搭配使用,评估其整体表现。
Classé功放介绍
全新第三代系列继承了原有的曲线造型和体积,但选用时尚的灰色与黑色搭配外观。前面板设计整洁,两个功能区引人注目。一个是显示平均输出功率的优雅的VU音量表(与AnthemSTR的音量表不同,它响应迅速),另一个是主动散热技术的通风孔,Classé称这种技术为ICTunnel。
它是一个方管型散热器,所有的功放管都安装在这个散热器上,风扇吹出气流通过散热器内部带走热量。风扇通过一个精确的温感器控制,能按适当速度旋转,保持功放内部温度恒定。音乐播放时,您通常不会听到风扇运行。但在极安静的室内,不播放音乐时或音乐切换间隙,在功放附近,可以听到风扇的轻柔沙沙声和轴承运转的呜呜声。
播放一个小时后,风扇转速确实会增加,但只是风声增加,而非轴承的呜呜声。在房间内,肯定能听到风扇加速的噪音,但风速保持恒定水平,音高无变化。即使在播放音量非常大,或播放很长时间后,风扇也不会进一步加速。
主动散热的一大优点是保持功放外壳凉爽。即使在播放了几个小时之后,功放外壳区域还是感觉不到发热,而背部则散吹出持续的温暖气流。因此功放可以放在机柜中,保持机柜后部开放通风;也可以将其他设备放置在功放顶部而不会有任何问题。当然,气流冷却功放的一些注意事项也适用于Classé,例如Class A类模式12.5瓦工作时,即使不播放音乐的时候,它也一直在散发热量。
功率储备
______
本款新型功放的主要设计目标之一是避免过分要求高输出功率,能显著提高功率储备。最大输出规格为8欧姆250瓦,以及4欧姆500瓦。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输出功率只是功放的一个方面,其本身意义不大。在搭配要求严苛的音箱时,稳定强大的电源输入功率才是设计功放的最重要因素。现在只需要看一眼功放的内部,就会知道Classé是多么的可靠!这款功放非常重,接近53公斤,看看它的变压器,就会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款功放拥有一个我所见过的最大的变压器。据说它所使用的电线有半公里长,重量近14公斤,这为功放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本测评并未使用上图中的Martin Logan音箱。在大多数情况下会将它们挪走,为Magicos音箱留出整个空间,使其自由发挥。
听音测试
______
拆箱取出功放后,将其直接放在Artesania音响架上,Antipodes K50音乐服务器和CHPrecision C1 数模转换器(DAC)提供输出,并通过Driade Flow 405 音响线与MagicoS1 MkII音箱相连。首先,功放传出沉稳而悦耳的低音:清晰悠扬,又响亮浑厚,节奏恰到好处,不疾不徐。中音非常自然,音色真实 ,但我的确也注意到,声音有时候有些冷清,有些地方略显生硬,但后来发现这完全是因为没有事先煲机。
即便如此,我立即沉浸到了美妙的音乐中,忽略了突兀感,还调高了音量。播放到“暴风般”声音——哇,Classé也完全没问题!这款功放表现稳如泰山,实力难以撼动。给人一种想要突破它的极限,却发现它似乎根本没有极限的感觉!
Wolf von Langa SON音箱
有人可能会说,小巧可爱的S1根本不需要野兽一般的功放。但据我所知,CH Precision A1.5功放和它的功率读数有点(嗯,好吧,其实是过于)激情澎湃,高达450瓦的功率很容易就会被这些音箱所吞噬。说到这里,Swiss大型功放当然也可以很好地控制音箱,但它与Classé的侧重点不同。它的清晰度令人难以置信,不偏不倚,面面俱到。
但有些人认为,它太过均衡、完全中性,导致声音显得单薄。我同意这种观点,相比我测评过的其他功放,如Bryston、Electrocompaniet和McIntosh,它的低音确实有些单薄。事实上,上文所述的其他功放的中音更浑厚饱满,但在我看来这并不是A1.5有所欠缺,而是其功放没有做到中性不倚。
Classé也非常中性、线条清晰,但绝不单薄。 也许它的低音比我设想的真正中性音质更浑厚饱满,在搭配Magico S1音箱之时,两者之间可谓是相得益彰。同时其低音极具震撼力,细节还原让人惊艳,二者兼顾实属难得。
性能渐入佳
______
在播放了几首歌之后,前面提到的生硬感基本消失,充分磨合了一晚加大半天之后,少许突兀的音质也不复存在。现在甚至可以更清楚地听到功放如何优美地演绎浑厚强劲的声音,同时保持着透明度和线性,有点百川归海的感觉。这款功放毫无保留地瞬时重现原音,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而且无论音量多大,它始终听起来音调饱满,非常自然。事实上,在大音量播放时,你会注意到这款功放的表现力有多么直接和丰富。它的声音具有感染力,节奏感非常强,令人身临其境。使用这款功放,听众都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起舞!
此后,每用Magicos听一首歌,我对加拿大人的敬意就会增加一分。功放的控制力和冲击力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绝不会太吵或尖啸,更不用说失控,这让我想起了在监听演示室听到的d’Agostino Progression功放。我并不是要说,Classé具备d’agostino的特性,或已达到相同水平,但是它的优点综合在一起确实接近那个标准:震撼人心、收放自如、不急不躁。
音量稍微大点,音质听起来最好。鉴于我的听音习惯和我所了解的设备,我想说我倾向于在音量高于正常水平时感受宁静,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常”听音水平可能才是功放的舒适区。
公平地说,在我测评过的功放中,只有很小一部分的保真率能媲美Classé,而它们的价格是Classé的3倍,所以这无可厚非。更重要的是,能够以低于CH 的价格提供类似的保真率的功放必然在其他一个或多个方面稍逊于CH 。
例如,NuPrime ST-10 D类功放的低音格外出色,不仅同类功放,整个品牌都是如此,很少功放能够提供同样的浑厚感和动态冲击力。实际上,在低音以及动态,甚至各个方面,Classé Delta Stereo都已超越它。NuPrime AMG STA的声学理念与ST-10不同,也不同于Classé,它精益求精,保真率高。在这些方面,它甚至可以达到CHA1.5的水平。
但在气势营造、恢宏的低音、声音力量感和动态以及音色自然方面,Classé堪称完美。Classé不仅具有媲美ST-10的音质,显然更善于展现震撼力和冲击力。所以你能真正感受到它带来的气势恢宏的“压迫感”。人们觉得保真率和细节表现很重要,但它们不一定能够完美地营造音乐氛围,而且这些只是锦上添花,并非不可或缺。
这款功放还能创造出一个非常广阔的声场,但在内部细节表达不是特别精准。一些功放设法营造出明显的深度,可以听到音乐家演奏及其乐器的层次感。在这方面Classé不如我所熟悉的CH和其他一些功放那么具有说服力。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认为这一点是绝对必要的,我更看重Classé在音调、节奏、力度和韵律等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
在音乐力度方面,Classé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CH无法表现出同样的力度、爆发力和震撼力。有几首歌我非常熟悉,听过很多次,而这一次真的让我出乎意料,内心首次感受到了一种冲击力。澄清一下,我不是说那种生硬冲击感,而是令人惊艳,让人不由得想从椅子上跳起来欢呼的大动态。
得益于高动态以及浑厚的低音,Classé发挥出独一无二的非凡性能,从而让其貌不扬的S1 MkII等音箱声音宽广有力。到目前为止,我只这样形容过Soulution 711,CH也做不到这一点。搭配Classé时S1的声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饱满、更震撼,完全没有拖沓感,完全没有混响过度或沉重感。
播放的时间越长(我很高兴一个多月的时间内都在使用这款功放),我就越清楚地意识到Classé制作团队对声音的准确性精益求精。即使该功放功率强大,但不影响它优美动听,表现自然。音色上,这款功放真实感十足,不仅让电子音乐的音质充满魅力,也能真实而自然地重现各种乐器的原声,如:钢琴,小提琴和吉他。
虽然听起来整体很自然,绝对不会有生硬感或毫无生气,但也不是一味的柔和。它的声音明亮直接且富有力度,总是引人入胜,使人身临其境,尽管音调有一点圆润,但它的透明度出色,完全没有朦胧感或混响过度,或其他画蛇添足的感觉。
毫无疑问,音乐发烧友都知道这款功放的秘密:晶体管放大电路设计。事实上它完全无意掩盖其设计原则,如果你问我的意见,我会百分百赞同,因为我听过太多混合电路的功放,或者试图模仿另一种设计原则音质的功放,最终都是两头不到岸。很显然Classé的设计经过深思熟虑,它是我听过的最好的晶体管功放之一。
这款功放将浑厚的强度与自然的丰满度完美结合,并增加了少许的圆润。说到(低音)功率和圆润的音调,我想到了另一个加拿大的功放品牌。事实上Bryston功放的低音是公认的最佳水准。必须承认,该品牌凭借其最新的Cubed (SST3)技术,在音质圆润、流畅和细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相比老款ST和pre-ST新款确实更上一层楼,但我仍然很愿意推荐3B Cubed和4B Cubed,不可否认Classé进一步提升了同类功放的总体性能。总之,Classé现在的重现高保真音质的水平上了一个台阶。
在CH A1.5之后我测评的所有功率功放中,DeltaStereo功率功放的确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风扇的干扰音,我将毫不犹豫地给予它最佳推荐。到目前为止,我的评论仅针对Delta Stereo功率功放,它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较以及与其他组件搭配使用的表现。接下来我将测评Delta Pre前级功放。
Classé Delta Pre介绍
Classé Delta Pre是一款立体声前级功放和处理器,专为挑剔的音乐爱好者所设计打造。首先,它是一款功能非常完备的模拟前级功放,具有平衡和不平衡输入,拥有适配性非常广泛的MM/MC唱放。模拟信号只通过模拟电路传输,除非选择其他方式。浏览菜单,即可了解它为什么要将模拟信号数字化。例如,音调控制(倾斜,低音/高音)、参数均衡器(ParametricEQ),单声道模式和低音管理(Mono and Bass Management)等功能仅在数字信号时可用。
除了是一款功能非常完备的模拟前级功放,Delta Pre也是一个优质的Airplay和UPnP流媒体播放器和一个配备齐全的DAC解码器。除了常规的S/PDIF输入,AES/EBU和USB输入,Pre还可提供兼容4k的HDMI输入和输出。
使用该设备的触摸屏,您可以轻松操作所有功能。在菜单中,所有物理连接器都可以自由分配给所有可用的输入输出的虚拟按钮。用户可以为输入任意命名,还可以隐藏未使用的项目,以便快速访问。
触摸屏显示
显示屏并非现代常见的OLED,而是一种更简单、更耐用的电阻式显示屏,因为它在汽车行业表现出色。这一审慎的设计决定,让客户不必担心显示器的寿命。对于每一款产品,Classé的原则是应尽可能保证较长的使用寿命。当然我对这种设计理念赞赏有加。我认为选择标准LCD而非OLED非常明智的原因还有一个,长期看来OLED屏幕会老化,尤其是屏幕上有静态信息(如黑色背景下的高对比度白字)时,老化速度非常快。这个过程不用几年,只需短短几周,这是我的经验之谈!这就是为什么在使用CH Precision设备时,我总是关闭显示器。它们的对比度和色彩都很漂亮。
除了主立体声输出,还有一套辅助立体声输出和一个超重低音输出,二者都提供RCA和XLR接口。辅助输出可以作为双路放大设置的第二输出,或作为附加的超重低音输出,以营造一个立体声超重低音,配备单独的L/R校准。通过菜单可以指定主声道和超重低音分频点,精度为10hz,斜度6dB、12dB或24dB。这样不仅可以补充低音,还可以非常有效地抵消驻波,例如房间格局和/或在一个不对称的房间内左右主音箱之间的位置差异有可能造成频响不均。
实际上,所有设置都可以存储在“配置”(Configurations)中,它的运行方式如同Snapshots,可以随时撤销。如有需要,甚至两次同样的物理输入可以有不同的设置,例如,音乐和家庭影院应用。
简约而不简单
Delta Pre的通用性非常好,外观简洁大方,配备一个电源按钮,一个触屏,一个菜单按钮,一个USB输入,一个耳机连接和一个音量旋钮,仅此而已。并不像许多家庭影院功放那样具有很多隐藏按钮。虽然Delta Pre是纯粹的HIFI设备,但它提供家庭影院透传(Home Cinema Passthrough)功能,因此可用于影院设置。透传功能不限于单一输入,而是适用于各种输入。只需要为每个输入指定是否激活音调控制,需要应用多少可变增益,以及是否忽略音量控制。
顺便说一下,Delta Pre的音量旋钮很特别。一上手就感觉结实有分量,运行流畅平滑,甚至不需要微调。我只在Jeff Rowland preamps见过这种完美的做工。甚至CH Precision的旋转控制钮都有点落后,更不用说Goldmund的音量旋钮根本不稳定。其次Classé的音量可以非常精确地设置,最小0.25dB都可以,我以前可从未体验过。
远程控制和输入选择
配套的遥控器厚实且设计精美,非常结实分量不轻,可以当锤子使用。虽然它使用顺畅,而且配合前方面板显示器,基本上可以控制所有组件功能,但远程控制的一大缺点是不能直接选择数据源。你可以远程调用显示屏上的输入菜单,选择你想要的输入。然而如果距离超过几米,就无法读取显示器,更不用说我的监听位置与之相距6米。对于这种情况,我需要依赖第二种选择输入,即使用方向键在可用的输入间切换,直到找到想要的输入。
如果前级功放能瞬间切换,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各种类型的输入都需要1-2秒时间锁定,而在此期间设备不接受任何远程输入。所以即使你知道想要的输入只需要3步,也不能快速连续按3下,而是必须在每次点击后等待Pre完成切换,、才能继续。这种问题只有通过菜单激活实际使用中的输入才能解决,但如果你缺乏耐心,就像我一样只能走到设备跟前,直接从触屏选择所需的输入。
Classé的回应:
PRE的遥控无法切换直接输入,因为输入本身可以配置(也可以禁用)。按下F键,你可以设置至少2-3个你所偏爱的输入(设置在前三个按钮中),从而轻松解决该问题,无需准确地记住设置的位置。我除了在操作方面提出了两点意见,其它都无可挑剔。如果你觉得上面的评论似乎有指责的意味,那么以下肯定就是赞美之词:无论我使用哪种输入,Delta Pre的性能始终保持一流。
应用控制
Delta Pre也可以使用平板电脑上的Classé App来控制。但由于一些原因,刚下载的Classé iPad应用程序,据说是支持Delta Pre,但无法识别该设备。然而从应用程序的演示功能来看,界面看起来很棒,可以解决上述所有操作问题。
系统环境
产品说明书指出,该设备在使用72小时后即可完成磨合。为了安全起见,我打开前级功放,持续连接音乐服务器超过两周后(336小时),才开始听音。
Delta Pre的听音系统包括一个CH Precision C1,CHPrecision A1.5功率功放,当然还有Classé Delta Stereo功率功放,Antipodes K50音乐服务器,Aqua Formula xHD DAC,AquaLinQ流媒体播放器,以及Audio-GD Master 1 前级功放。采用的音箱是MagicoS1 mk2和Wolfvon Langa SON。
关于听音
无论是搭配同系列的Delta立体声功放,还是CHPrecision A1.5功放,无论作为纯模拟前级功放,还是DAC解码或组合使用,Delta Pre的性能表现始终如一,一直稳定出色。在每一种模式下,前级功放都能在声音中性、声场宽度、温暖度和圆润度之间达到一贯的均衡。
与同系列产品一样,Delta Pre有一种温暖厚实感,从深沉的低音到高亢的高音,它都显得非常中性,面面俱到。搭配适合鉴赏音乐的DAC前级功放,更好的听音素材当然效果更好,由于其特有的丰满度和圆润度,屡获好评。
相比C1 DAC,这款前级功放的音效明显更加细腻感人,Delta Pre的低音确实比音质单薄的Aqua Formula DAC更丰满,但我不会认为Classé Pre的音质温暖。与功率功放一样,这款前级功放让音乐更加丰满,但又不会特别油腻。为什么呢?嗯,在我看来,一个听起来“温暖十足”的设备,需要有一个像“真空管”的奶油中音和/或宽厚、模糊的低音。Classé二者都没有。与功率功放一样,它的低音气势逼人,实境感强,中音生动、细节丰富、如泣如诉。
当搭配DAC+前级功放组合时,可以说,Classé的表现最令人印象深刻。在作为纯模拟前级功放并配备外部DAC时(本次测评采用了AquaFormula xHD),它具有相同的声音特色,价格实惠Audio-GD Master 1前级功放模拟效果更通透一些,在同样的条件下略微更中性。如果你想尽量避免额外的音色,Master1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虽然相比之下,它不像Classé那么浑厚、色彩丰富、兼容并蓄。
Aqua FormulaDAC与Delta Pre相搭配,可以带来声音维度的变化,我在将FormulaDAC与其他DAC作比较时也注意到的这一差异:低音部分略显单薄,中高部分略显开阔/激进。Aqua的主要特性在于非凡的保真率,而Classé听起来并不是很明显,这似乎表明,虽然可以获得声音维度的变化,但添加一个外部DAC真的意义不大。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以上都是一些单项测评,并没有单独使用Delta Pre前级功放功能,或仅评估其DAC性能。通常,我将CH Precision C1 DAC作为前端系统,将其直接耦合到A1.5功率功放,没有模拟前级功放。用Delta Pre替换C1后,我忍不住发出了难以置信的赞叹声。考虑到C1的的价格高达4万,我预计整体音质会严重下降,但事实并非如此!
这两个设备共同产生了一幅完美融合、优美起伏和细腻丰满的声音画面,低音强劲,声染色适量,丰满度恰到好处,在声场大小方面二者没有太大的区别(从左到右,或前到后)。不过我确实注意到与Classé相比,C1脱箱感更强些。
不过我们会注意到的主要区别是:Classé的高音比C1更圆润一点,空间感少一些。相反,你会觉得C1的声音有点涩。我想说的是,C1的频响更加伸展和精确,但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包容。然而在声音丰满度和整体平衡方面,它们确实非常接近。
Swiss监听设备的主要特点是保真率较高,主要体现在细小的保真度、泛音分离与细微表现力。同时在各自的深层次逐一解析乐器演奏方面,C1有些刺耳。相比之下虽然DeltaPre的声像立体深沉,但前排乐器和后排乐器之间的差异不太明显。
这更能说明问题也更令人期待,C1一直是我个人偏爱的监听设备,它的价格是Classé的4倍,所以这样的表现并不算意外。不过即使搭配了音乐鉴赏级别的音箱,如Magicos或SONs,差别也肯定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此外虽然价格仅为C1的四分之一,Classé Delta Pre不仅具有DAC解码和模拟前级功放的功能,还提供流媒体播放功能。
流媒体
播放流媒体时Delta Pre再次发挥超高水平,始终保持与传统数字源相当的全面平衡性。不过,我确实遇到了一些软件不稳定的问题。
Roon播放使用Airplay的时,可以通过UPnP从jRiver启动一个媒体文件,这将停止Roon播放,然后在Delta Pre上切换输入,音乐重新播放。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
Roon开始播放时,使用Delta Pre作为解码器,同时通过UPnP从jRiver播放音乐也会在Classé上切换至新的输入,但这也会每次终止jRiver应用程序。
在AES/EBU和其中一个网络输入(Roon或jRiver)之间正常切换,切换时会暂停流媒体播放,但不会终止应用。
启动Roon播放通过USB连接输入,还可以将Delta pre切换到合适的输入并播放音乐。这部分很稳定,可以自由切换输入,没有任何问题。
除了这些流媒体的操作特性, Delta每种输入的音质都十分出色。
比较多种数字输入
基于LinQ的HQ Player和Classé的AES/EBU输入,UPnP 和Roon之间的差异与以前各种设备上的使用体验一致。在清晰度和整体还原度方面,UPnP略优于Roon+HQPlayer,USB听起来比其他数字输入方式略显呆板。在所有的数字输入中,我认为UPnP排名最高,其次是通过deAqua LinQ和AES/EBU的Roon+HQP,最后是USB和Airplay。但我要强调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别并不大,除非你非常细致地直接比较它们,否则,它们都挺不错。
更棒的是,在使用Delta Pre的USB输入时,只要在渲染器软件和Roon应用范围内,你还可以利用Roon控制Delta Pre的音量。
AirPlay
Airplay功能非常值得一提。尽管该协议(使用WAV源,转换为ALAC)的绝对音质一般,比UPnP效果差一些(更多扩散,更不稳定),但通过Delta Pre播放的Airplay的震撼力、力度和表现力令人惊艳。
结论
继CH A1.5测评之后的所有功率功放中,Delta Stereo功率功放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这款功放的声音显得恢宏、饱满、自然、中性,并带有一丝圆润,但绝不生硬,缺乏灵魂。它的清晰直接和强大的冲击力总是引人入胜。在某些方面,如立体而震撼的低音,甚至超过了我的Swiss监听设备!我非常享受此次听音,搭配MagicoS1 mk2绝对完美。Classé的设计必然经过深思熟虑,它是我体验过的最好的晶体管功放之一。
作为功放,Delta Pre是一款性能全面均衡的设备,在任何情况下它都表现出色。在各种使用场合——作为前级功放、DAC、流媒体播放或搭配其他设备使用,它始终保持一流的音质。Delta Pre的音调丰满稳定、开阔、声情并茂,又有一丝圆润,恰当兼顾了“音乐鉴赏”与“娱乐放松”。
从这两个设备判断,我感觉Classé实现了Delta系列的所有产品均具有完美的音质和强大实力。它们的表现力震撼人心,扣人心弦,优美响亮,又不乏开阔坦诚,但从不咄咄逼人。因此,我将强烈推荐这些设备!
全球知名二十大hi-end级的功率放大器(美国篇)
小编曾经总结过全球知名的几十位功放及音源品牌,不过比较乱。所以重新排一下,按hi-end级、hifi级分开例举。希望大家喜欢。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编更在意的是品牌的实力、声音,而非销量。也正是这个原因,这些品牌通常来讲也是非常小的公司(就销量而言)。对于某些音响大厂来说,一个品牌中即有hi-end产品,也有hifi产品,还有AV系列,这类一般就到hifi级里了(平均下,嘿嘿)。
由于功放hi-end厂商无数,因此这里将介绍二十位左右,以美国和欧洲及其它来区分。
排序并非排名,更非实力。评语仅代表小编,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不欢迎喷,谢谢!
一、Cello 美国
1982年,离开自己创办的马克·列文森公司后,他又创立Cello公司,推出许多天价产品:如创下业界记录、世界第一款音波可透化器-Audio Palette;世界第一部也是最好的专业输入/输出平衡控制中心-Audio Suite Mainframe前置放大器;以及世界上性能最高的音乐放大器-Performance放大器。Cello的专业客户包括Sony音乐录音室、大西洋音乐录音室、BMG、宝丽金、Master disk、Sterling Sound和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会图书馆。
可能由于对完美太执着,Mark的公司几乎不能在他手上维持多久。现在以他的名字—Mark Levinson命名的品牌已不再属于他个人拥有,Cello是他一生开创的第二个高级音响牌子,但听说现在好象也不归他所有了(他最近又创立了一个叫“红玫瑰”的新牌子)。总之,请您牢记:与Mark Levinson有关的音响产品,均可以用“无懈可击”四个字来定义,对音响迷来说,Cello就是要顶礼膜拜的天物!
二、克莱尔 KRELL,美国
克莱尔(KRELL,美国)设立于1974年,以生产具有高超驱动能力的固态电路功率放大器而载誉,还有前置放大器、数字设备等产品,作为美国的高级机品牌,确立了坚实稳固的地位。
其经营哲学是以最佳工程技术生产音响器材,致力创制极品级的音响产品。它的产品声音特点是节奏明快,分析力强,低频控制力强和动态强劲可说举世无双。
三、Viola 美国
美国Viola于2001年由前Cello公司的总设计工程师“Mr.Tom Colangelo及Mr.Paul Jayson”联手创立。Tom与Paul二人均具超过三十年的高级音响设计经验。早于七十年代,两人就与音响界巨人Mark Levinson合作,成立“MLAS”(即现时的Madrigal公司)。当年由“Tom”设计的经典型号现时已成为收藏家的珍品。后期,由于“Mark”离开MLAS成立新Cello公司,两人亦随之转投Cello。Tom与Paul设计的Cello产品中,The Audio Suite前置放大,Audio Palette音响均衡器及Performance功率放大更成为多个专业录音室的指定监听器材。
90年代末,当“Mark”决定离开Cello转向开拓Red Rose Music品牌,Tom与Paul认为应把握时机,把经典设计进一部升华,因此另行成立VIOLA AUDIO LABORATORIES。
四、Dan D'Agostino 美国
“Dan D'Agostino品牌应该算是这种新派的顶级的晶体管放大器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它将音色和驱动力都做得相当到位,相当出色,足以在强手林立的Hi-End音响界扬名立万。这样的声音,真的是让我非常惊喜与欣赏,Momentum前后级组合的外观与声音一样,华丽细致,但是隐藏了充沛的驱动力和控制力,声音的感染力也相当出色。
发烧友都知道Dan D'Agostino就是美国Krell的创始人,Krell制造过无数代表美国精神和文化的大电流纯甲类功放,Dan小时候看过一部讲述外星人的电影,片中外星人就叫Krell,它有无穷的力量。后来他看到Mark Levinso早期的ML2后级好评如潮,但那只有区区纯甲类25瓦,为什么不生产更大功率的呢?对所以他开始设计大功率纯甲类功放,品牌就叫Krell。2009年,Krell的幕后金主决定改变方向,发展数字播放器与蓝光播放器,最终导致D'Agostino二兄弟离开了Krell,以Dan D'Agostino名字命名的新传奇于焉启动。虽然把外观做得更时尚,电路做得更环保(改为甲乙类),声音调整得更精致,Momentum系列产品仍然以强悍的驱动力为号召。Dan自己使用威信Wilson Audio音箱,他说除非是旗舰Alexandria XLF建议使用输出功率300瓦的Momentum单声道后级,其他如MAXX、Alexia、Sasha等用Momentum立体声后级就可以了,想简单一点推荐Momentum合并功放也绰绰有余。
Momentum合并功放是一部推力十足,现代味十足,都会味十足的Hi-End产品。为什么说它推力十足?不用赘言,它每声道十足200瓦大电流输出,可以把15寸甚至18寸单元在恣意挤压之余又紧紧抓住,那种又豪放又细致的表现在欧洲功放上听不到。为什么说它现代味十足?因为它的速度感快、声音凝聚线条刻画清楚,细节描绘与音场营造都可列入顶级之列。为什么说它具有都会味?都会充满流行,追赶时尚,从外观造型色彩到声音表现,它都走在时代尖端,值得像手表般收藏起来。
五、Boulder 宝达 美国
美国Boulder由Jeff Nelson於1984年创立,产品线以功放为主,后来扩充到CD唱盘等领域。Boulder以生产最优质的音响器材为目标,坚固耐用亦是其特色,Boulder的发音与bolder近似,取其突出卓越的意义。
Boulder最新推出的新旗舰后级3050,单声道后级输出为1500W,共有5个环型变压器、48个滤波电容与120个双极电晶体,并采用了全新的99H增益模组,外壳采用航天技术用的铝质材料,每台重172kg。未来还会有搭配的3010前级。
六、Constellation Audio 美国
在全球Hi-End音响界,总部设立于美国加州、却以古希腊星座命名旗下产品的Constellation Audio,可说是近几年最令人震惊又欣喜的品牌(「Constellation」即为「星座」之意,睥睨寰宇,谁与争锋——Constellation Audio),如果你觉得他们的口号「Simply, Light Years Ahead」(毫无疑问,我们的技术及声音品质领先业界好几个光年)太过狂妄,且看看他家的梦幻研发团队名单就可得知他们何以如此自信。
相较绝大多数音响品牌只能端出一个「神主牌」,Constellation Audio十七位达人设计师个个都是大有来头(包括设计过Mark Levinson JC2前级的类比电路大师John Curl、Playback Designs总设计工程师Andreas Koch与以Audio Alchemy闻名的Peter Modnick等,如此集音响界众多顶尖高手之力打造出来的Constellation Audio产品无疑是当代Hi-End音响技艺的结晶。
七、乐林(JEFFROWLAND,美国)
乐林(JEFFROWLAND)1980年创建的放大器生产厂,是美国年轻生产厂的代表,以高水准音响爱好者为对象。采用先进的电路设计,精心平衡的设计制作,重装甲的外壳及造型,并以其醇美快速、柔润动听的声音而享有盛名。
它以高品质、富有音乐味,高稳定性、高可靠性,加上简洁漂亮,使人一见倾心,是工艺和技术的结晶。
八、Threshold/pass lab 美国
从DIY到创业,Nelson Pass创立的第一家公司是Threshold,1974年他以Threshold推出的第一部放大器800A,率先采用“动态A类偏压”,当放大器输出功率低的时候,线路采用固定偏压的A类放大,当功率需求增加时,则转为AB类工作。接着在1977年发表Stasis线路,以串迭的方式结构增益级,让放大线路保持工作线性。这两项放大线路的突破,都获得美国专利,也影响许多后进的Hi End音响厂家。不过懂得设计的Nelson Pass,经营公司未必在行,1987年Threshold经营权易手,但是交易合约绑住了Nelson Pass,直到1991年他另起炉灶,用自己的姓氏创立Pass Labs。挂上Pass名号的第一部放大器,就是Aleph后级。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一个音响品牌有此魅力,能让人不禁向往,争相仿效呢?大概只有Pass了,因为其它厂家根本找不到线路可以仿造。Nelson Pass令人拜服的地方,更因为他绝对的自信,无惧于技术被抄袭,但自家Pass品牌总能不停地创造出更精湛的线路,一直保持在Hi-End的先锋地位,让追随者只能望其项背。
“简单就是美”在Hi End音响世界一直是金科玉律,但是真正能把这项原则发挥的淋漓尽致的,却屈指可数。Nelson Pass在音响设计圈子里,一直是公认具有独到见解的设计者,他之所以受到音响业界与音响爱好者的尊敬,不仅是制作最高质量的放大器,还包括无私的分享,毫无保留的分享Pass的研究成果。提起Nelson Pass这个名号,不仅在音响器材界知名,在DIY界里更可称得是第一把交椅,因为他大方地将自己产品的线路公开,最受瞩目的例子是Aleph系列。
Nelson不仅完整公布线路,还愿意在网站上解答大家的疑惑,将好声音的秘诀倾囊相授,这番心意可不是大多数Hi End厂商愿意跟进的。这或许和他过去的经验有关,Nelson Pass还没有进入音响业界工作前,他早已是DIY音响杂志Audio Electronics的撰稿人,发表许多创意线路,而许多DIY迷津津乐道的“禅”(Zen),就是Nelson Pass的杰作,在公布线路细节之后,吸引许多好手加入线路最佳化的修改意见,也让“禅”的线路不断提高。这种共享精神,其实在DIY的圈子里早就有了,而Nelson Pass则是DIY圈子里的意见领袖。只要是非商业性的应用,Nelson Pass都欢迎音响爱好者善用他所公布的线路资料,制作出自己心目中最好的放大器。
九、Audio research 美国
创立于1970年的Audio Research (简称ARC)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的美国音响品牌之一,行政总部已设在明尼苏达州普利茅斯市,公司占地 48000 平方英尺,不但拥有先进的技术生产厂房,由设计概念,生产线至最后制作成品,动员了包括约50人员组成,分别于技术、组装和技术支持等工作。以产品的声音素质、制作水准和精密设计著称于世,尤以制作电子管机驰名世界。
旗下产品有连贯的外型风格,拉丝厚铝面板,边角修圆,中间镶嵌黑底白字醒目商标,两侧设有圆滑的黑色手柄。它作的电子管和晶体管放大器声音甜美,驱动力强大。
作为热爱真空管音色的生产商,多年来该公司一直持续生产真空管放大器,即使经历经营真空管最艰难时期亦一直坚持此信念,时至今日, Audio Research 肯定是美国胆机生产商中最老牌及权威的公司之一。
十、VTL/Manley 美国
VTL公司的全称是“VTL Amplifiers,Inc.”(VTL放大器有限公司),VTL源自“Vacuum Tube Logic”的字母缩写,中文意思是“真空管逻辑”。这家公司的产品主要是胆机,但是不局限于全部用胆,胆也不限于信号通道,也不局限于前石后胆(胆缓冲输出级),可以说是“胆中有石,石中有胆”。
VTL的创始人David Manley(大卫曼利)曾在南非从事电影录音工作,1980年开始自己设计专业音响,1983年在英国上市,随后向欧洲发展。1986年后,David和他的儿子Luke Manley(卢克曼利)开始进军美国市场,到1989年,VTL的生产经营地点已经全部从欧洲迁移到了美国加州南部的Chino(奇诺市),VTL从此由欧洲企业变成了美国企业,或者说是一个欧洲血统的美国音响企业。
VTL扎根美国后,父子之间在经营方向上产生分歧,David希望继续发展专业音响产品,而Luke则希望发展顶级的民用音响。最终的结果是到1993年,VTL进行了重组,唱片、录音软件等专业音响业务从VTL分离,由David和他的妻子Eve Anna经营,成为今天在专业录音领域知名的Manley Laboratories(曼利实验室),David现在还拥有位于法国的David Manley Design Ltd.(大卫曼利设计公司),VTL则由儿子Luke和他的妻子Bea(比阿特丽斯)拥有并经营至今。
相关问答
国外音响十大品牌是哪些?-一起装修网
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为您提供国外音响十大品牌是哪些?的相关答案,并为您推荐了关于国外音响十大品牌是哪些?的相关问题,一起装修网问答平台:装修问题,因我而止。